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5-07-28
詩歌朗誦作為播音藝考中的重要考察內容,既需要展現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也需要體現聲音的塑造功底。對于藝考生而言,想要讓朗誦既富有感染力又不失專業水準,需要從文本解析、情感表達、聲音控制等多個維度精準發力,在有限的時間內構建出完整的藝術情境。
首先要做的是深度解構詩歌文本。詩歌的魅力在于凝練的語言背后藏著豐富的意象和情感,朗誦前必須逐字逐句拆解文字密碼。先梳理詩歌的表層含義,明確每一句的陳述對象、動作指向和場景氛圍,比如田園詩中“炊煙”“麥浪”等意象對應的是寧靜的鄉村圖景,邊塞詩里“孤煙”“落日”則暗含蒼涼感。在此基礎上,要挖掘文字背后的潛臺詞——那些沒有直接說出卻能通過語氣、停頓傳遞的情緒。比如一句“春天來了”,在不同語境中可能是欣喜的宣告,也可能是歷經寒冬后的輕嘆,這種差異需要通過反復揣摩文本細節來把握。
情感的表達需要避免兩種極端:一是過度煽情,用夸張的語氣和刻意的停頓制造“感染力”,結果反而讓情感顯得虛假;二是情感淡漠,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朗讀,讓詩歌變成毫無生氣的文字堆砌。真正動人的情感應該是克制而有層次的,像水一樣自然流淌。可以從詩歌的節奏變化中尋找情感的起伏線索,比如短句的急促對應激動或緊張,長句的舒緩則適合抒發深沉或悠遠的思緒。同時,要讓情感與自身的生命體驗產生連接,比如朗誦關于思念的詩句時,不必刻意模仿“悲傷”的腔調,而是調動自己曾經有過的牽掛情緒,讓聲音自然帶上溫度。這種源于真實感受的表達,即使音量不大,也能穿透聽眾的內心。
聲音的控制是詩歌朗誦的技術基礎,需要在氣息、語調、停頓三個方面下功夫。氣息是聲音的支撐,缺乏穩定的氣息,情感表達就會顯得乏力。可以通過腹式呼吸訓練增強氣息的持久性,在朗誦長句時均勻分配氣息,避免中途換氣打斷語意。語調的變化要服務于內容,避免形成固定的“朗誦腔”——那種不分詩歌內容,一律用高亢或低沉的語調處理的方式。比如朗誦輕快的小詩時,語調可以明亮上揚,而處理沉郁的作品時,語調則應相對平緩,用細微的音色變化傳遞情感。停頓的運用更是一門藝術,除了句讀的自然停頓,還可以在關鍵意象前后設置停頓,給聽眾留下想象空間。比如“月光/落在/窗臺上”,在“月光”后稍作停頓,能讓聽眾先在腦海中浮現月光的意象,再隨著聲音進入場景。
對詩歌節奏的把握需要結合文本的韻律和情感的流動。格律詩有嚴謹的平仄和押韻,朗誦時要體現出韻律的美感,但不能為了押韻而破壞語意的連貫;現代詩的節奏更自由,需要根據情感的起伏調整語速,有時甚至可以通過刻意的快慢對比制造張力。比如在朗誦節奏明快的詩句時,語速可以稍快,但要保證每個字的清晰度;在表達深沉情感時,適當放慢語速,讓每個字都帶著重量。節奏的變化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既要有規律又不拘泥于規律,讓聽眾在聲音的起伏中感受到詩歌的生命力。
眼神和肢體語言是輔助表達的重要手段,但在藝考中需要適度運用。眼神要與朗誦的內容相呼應,看向遠方時可以配合悠遠的情感,注視前方時則適合傳遞堅定或親切的情緒,避免漫無目的地掃視或長時間低頭看稿。肢體動作要簡潔自然,一個輕微的手勢或許能強化情感的表達,但過多的動作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真正的專業表現,應該讓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聲音傳遞的內容上,而非外在的表演形式。
最后,要在“個性化”與“準確性”之間找到平衡。藝考中的詩歌朗誦不是對標準答案的復制,考官更希望看到考生對詩歌的獨特理解。可以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對作品的解讀,比如對某個意象的強調,或是對某句詩節奏的特殊處理,這些個性化的表達能體現考生的藝術感知力。但這種個性化不能變成隨意篡改,比如為了追求“獨特”而刻意顛倒詩句的節奏,或是用與詩歌基調相悖的語調處理文本,結果只會偏離朗誦的核心目的。
總之,詩歌朗誦的核心是“以聲傳情,以情動人”。藝考生需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用自然的情感、穩定的聲音和恰當的技巧,讓詩歌的文字在聲音中復活,最終呈現出既有專業水準又有個人風格的朗誦作品。這既需要日復一日的技術訓練,更需要對文字保持敏感和敬畏,在每一次朗誦中都像第一次接觸文本那樣,認真感受每一個字的溫度和重量。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