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0日,e-works年度盛會--2015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次論壇上,李培根院士、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王建偉處長、信息化專家寧振波、制造業創新專家趙敏等發言嘉賓都提到需要理性認識工業4.0。我在講座中也強調,工業4.0不是趕時髦,企業不能盲目跟風和炒作。
德國人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1784年,其標志是機械紡紗機的誕生;第二次工業革命始于1870年,其標志是第一臺傳送帶的使用;第三次工業革命始于1969年,其標志是第一臺PLC的誕生;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始于2030年。從前幾次工業革命的歷程來分析,一次工業革命會持續幾十年,甚至近百年。這充分說明,工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漸進性創新的過程,經過長期的量變,最終實現質變,形成飛躍。因此,工業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便是在德國,第四次工業革命也還有15年時間,才能真正興起?,F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序幕才剛剛拉開,工業4.0還是一個“將來時”。
目前,工業4.0在中國的熱度,遠遠超過了德國、美國,“大躍進”的浮夸風很盛。比如,某企業宣傳自己已經實現工業4.0落地,某企業宣傳說已經建造了工業4.0的汽車生產線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嘩眾取寵的文章,比如說工業4.0十年內要革淘寶的命,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在這種浮躁的熱潮之下,我們需要冷靜的思考。實際上,關于工業革命,不同國家,不同的研究機構有不同的看法。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應該《經濟學人》在幾年前,才把3D打印的出現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代表作”。
工信部安筱鵬司長撰寫了長篇文章,深入解讀了工業4.0提出的背景與內涵。事實上,工業4.0的確有很深的德國烙印,是德國政府提出的十項《高技術戰略2020》戰略計劃之一,由德國主流的工業企業、IT廠商、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等組織共同實施,政府資助實際上只有兩億歐元。眾所周知,互聯網領域美國是絕對的領先者,是標準的制定者。因此,作為制造業強國,德國希望通過引領全球工業的發展趨勢,而在全球競爭中獲得先機。因此,工業4.0實際上體現的是德國的國家競爭戰略,體現的是德國產業界的共同利益,目標是成為全球智能制造領域的標準制定者。德國在機械制造、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等方面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通過建立廣泛的產業聯盟,可以將龍頭企業的競爭優勢提升到國家競爭優勢。
工業4.0也是德國針對現實國情提出的工業創新戰略。其愿景包括: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靈活性;決策優化;提高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通過新的服務創造價值;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高工資仍然有競爭力。德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工會力量強大、高福利等壓力,需要通過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來減少對人工的依賴,進一步提升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盈利能力。
中國的國情和制造業發展現狀與德國差別很大,因此,中國不能照搬工業4.0的理念。所以,我不贊同“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這種觀點,中國可以借鑒工業4.0的理念,但不可能移花接木。中國制造2025是針對中國國情和制造業發展現狀而提出的中國制造業中期發展戰略,橫跨三個五年計劃。中國制造2025要實現落地,也應該借鑒德國的做法,真正把工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工業促進與服務機構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和優勢結合起來,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做好標準、規范的建設。
對于廣大企業而言,可以借鑒工業4.0的理念,大力推進智能制造,建設數字化工廠。通過開發智能產品,引進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柔性化的生產自動線、智能物流裝備(例如AGV、RGV、自動化立體倉庫等),進而實現企業研發、生產、采購、營銷、服務,以及人事、財務信息系統的無縫集成,信息系統與底層自動化系統的無縫集成,車間級信息系統與企業級信息系統的無縫集成,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共享等。對于機器人的應用,不再是孤立地使用機器人,還是實現機器人集群的應用,并實現人機互動。在物聯網應用方面,裝備制造企業可以通過遠程故障診斷提高產品的運行效能,及時提升客戶進行預防性維修維護,更換備品備件,從而提升服務收入。對于零件出現的異常問題,可以反饋到產品研發與制造環節,及時進行改進。企業推進智能制造絕非坦途,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規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智能制造實際上就是兩化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標。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方面,一定要算好成本的帳,不要盲目地大干快上,也不要被各種概念所“忽悠”,也不要有一些相關的實踐,就亂吹,以免貽笑大方。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