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柏林舉行的IFA 2017(德國柏林電子消費展)上,聯想發布了兩款智能硬件產品:VR頭顯Lenovo Explorer和AR頭顯套裝Lenovo Mirage。前者是基于微軟MR平臺開發,后者則是與迪士尼合作,引入了頂級的電影IP《星球大戰》。
剛剛過去的一年中,聯想的名字頻頻與VR、AR掛鉤:2016年10月微軟發布了Windows 10 MR系統,聯想則成為了指定的五個小伙伴之一,在不久后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展上,聯想第一次展示了這款VR頭顯的原型機。
而在今年7月迪士尼年度盛典D23 Expo上,出乎意料的,聯想與迪士尼聯合發布了星戰AR游戲《星球大戰?:絕地挑戰》,以及配套使用的AR頭戴式顯示器+光劍控制器+追蹤信標套裝,這是聯想第一款由智能手機驅動的增強現實設備。
VR、AR被認為是PC、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代計算平臺,在過去的十年,從PC轉型的蘋果公司抓住智能手機的風口,搖身成為了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當下,戰略布局已經露出冰山一角的聯想,能否抓住虛擬現實時代的風口?VR、AR雙線并進的聯想,又將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VR向左,AR向右
《三國志·華陀傳》中記載:“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
兩個病人雖然癥狀相似,但是神醫華佗根據兩人病灶的不同,對癥下藥方才治愈。而VR和AR看起來很像,但因為技術發展和市場狀況的不同,兩個行業當下的狀況相差甚遠。因此,聯想也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發展策略。
VR行業經歷了2015、2016年的發展,雖然市場遠遠沒有爆發,但是硬件標準和用戶認知都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當下,VR行業最需要的是一個像Windows、Android一樣的通用平臺,以及佩戴更舒適、價格更便宜的VR頭顯。
這一次聯想和老朋友微軟合作,后者已經在VR、AR領域有多年的沉淀,其經營的Windows Holographic MR平臺不僅聚集了大量的內容提供方,在追蹤、交互等等VR的關鍵技術上也走在市場前列。依靠微軟的VR平臺,無疑是聯想當下最佳的選擇。
而聯想則致力于硬件的開發與銷售。多年以來一直盤踞全球PC市場老大位置的聯想,擁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全球范圍內龐大的銷售渠道。而需要插在PC上使用的VR頭顯,在銷售渠道上和PC有高度的互補性,二者就像是PS4和PSVR的關系一樣相輔相成。
而在AR領域,聯想的野心無疑更大。此前,分析機構預測,AR市場在未來五年將是VR市場規模的三倍,今年蘋果和Google相繼發布AR相關開發工具,也令人開始更多關注AR領域的變化。近日,谷歌公司發布的新款增強現實工具AR Core,能夠讓開發人員為數百萬臺安卓設備提供增強現實應用程序,被認為是蘋果AR Kit的競爭者,兩大巨頭競相投入AR領域,也預示著AR巨大的市場前景。
雖然過去幾年,以HoloLens為代表的工業級AR設備發展迅猛,AR在制造業、安防、醫療、藝術等領域飛速發展,但是始終缺少一款消費級的AR產品引爆市場。而今年來火熱的AR早教產品和AR應用,大多都是基于手機攝像頭,沉浸式體驗和應用范圍十分受限。市場急需一款真正的AR設備。
第一種選擇是AR手機。基于SLAM技術,手機廠商可以推出具有深度測繪和建模功能的智能手機,來實現真正的AR功能。聯想此前推出的Phab2 Pro手機是全球第一款基于谷歌Tango的AR手機,吸足了眼球,而不出意外的話,九月份即將發布的新iPhone,也將以這種方式擁抱AR。
不過這種方式有兩個弊端,第一是受到智能手機的性能限制,難以滿足高品質AR的需求;第二則是手機的屏幕太小,這種AR體驗的沉浸感有限。
所以第二條路徑,就是做一款專屬的AR頭顯設備。聯想的Mirage AR頭顯就是這樣的產物,但是一款新概念的消費設備,需要從零開始吸引基礎用戶,教育市場是一個難題。
而聯想這次與迪士尼結合,推出基于星戰IP和漫威IP的AR游戲,瞄準這些全球頂尖IP的粉絲群,打開增量市場。而這些星戰和漫威的粉絲,其中不乏重度的硬核游戲玩家,他們也非常適合成為AR頭顯的第一批種子消費者。
左手是體驗輕便、物美價廉的VR頭顯,利用自身的供應鏈和渠道優勢打開VR市場;右手是強IP驅動下,搶占消費級AR市場這一片藍海。雙管齊下,聯想VR、AR戰略露出的冰山一角,已可見其野心之大。
機遇,挑戰
對于聯想來說,在這個時間點上全面展開在VR、AR領域的布局,也許是最好的時機。
去年,“御三家”Oculus、HTC Vive和索尼PlayStation VR,可謂開辟了消費級VR的先河。但是,他們或多或少都面臨著自己的一些痛點。
Oculus背后的Facebook是社交巨頭,擁有龐大的資金和傳播上的支持,一度遙遙領先,但是沒有硬件基因的公司,在渠道和供應鏈的管理上可謂吃足了苦頭,投入了近百億美元之后,市場占有率卻排在三者中的末席。
Vive背后有Valve的技術支持,有HTC在渠道和供應鏈上的支持。狀況雖然比Oculus稍好,但基本還是半斤八兩。一方面,Vive不能作為獨立的產品存在,需要PC、Steam VR平臺提供支持,而這加大了用戶的進入門檻;另外來自母公司的財力支持有限,Vive在開發者支持和硬件售價上難以展開拳腳。
而PSVR,因為更加封閉、成熟的生態,狀況比前二者都好;但也因為封閉的生態,注定了發展天花板的高度。更何況PSVR的產品體驗,尚且不如Oculus和HTC Vive。
而在這個時間點推出VR頭顯,對于聯想來說有兩大優勢:
第一是價格上。目前Oculus VR套裝在海外的售價為399美元,Vive則是599美元(國內則是5488元),帶定位套裝的高端VR設備,價格普遍在3000元以上。相比之下,使用SLAM技術定位的聯想海外定價199美金,Explorer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第二是渠道優勢。Oculus和Vive叫座不叫好,很重要的原因是使用頭顯需要搭配一臺高性能的PC,許多用戶也因此選擇了觀望。而隨著英偉達10系顯卡的推出,VR-ready的門檻大大降低。聯想接下來可以推出一系列針對PC和VR結合的組合促銷活動,進一步搶占市場。
至于AR,就像前文分析過的,這是一個全新的藍海,消費級AR市場尚沒有任何的標準和領先者。就像谷歌和蘋果推出AR Core和AR Kit,從他們熟悉的操作系統領域切入市場,聯想推出的Mirage,從硬件和IP出發吸引用戶。
面對著還是一張白紙的用戶們,誰的嗓門更大,誰的體驗更好,自然而然他們就會跟誰走,而這些種子用戶,也將決定AR設備將來會如何發展。
只要抓住了這些AR的早期用戶,誰就能成為未來AR技術的規則制定者。
總結
能夠看到聯想在VR、AR揚帆起航,著實令人激動。
聯想是過去30年中國最成功的品牌之一,聯想電腦不僅成為了國內市場的絕對霸主,更在很長一段時間位居全球PC行業前列。對于在科技領域始終“矮人一頭”的國產品牌來說,聯想在全球市場的成功,可謂是民族科技產業的一針強心劑。
但隨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的逐漸成熟,現在已經進入下一個時代的技術拐點,不進則退,巨頭們開始紛紛轉型和布局。VR、AR看起來將是聯想未來技術發展的重要一環。今年7月,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Tech World上接受采訪時表示,聯想不再僅僅是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而是Personal Computing個人計算設備,將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中建立人工智能驅動的“設備+云”、“基礎設施+云”,與合作伙伴共建智能生態。其中,通過VR、AR新交互技術,聯合合作伙伴開發帶有內容與服務的新型設備,正是其中關鍵一環。
另一個PC時代的巨人,聯想的老朋友微軟,曾一度陷入增長乏力的泥潭。但是近年來,在新CEO納德拉的帶領下,憑借VR、AR、AI、云服務以及家庭娛樂設備的布局,贏得了投資者和輿論的認可,從新成為了全球市值排行第三的公司。
聯想能否成功轉型?能否抓住VR、AR時代的風口?讓我們拭目以待!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