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仰頭90度才能看到全貌、重量相當于50頭非洲象、有一輛公交車那么長——擺在李克強總理面前的這塊銀灰色“鐵疙瘩”,可謂實實在在的“大塊頭”。
別小看這個外表笨重的家伙。作為全球沖程最大的船用曲軸,它可是船用柴油機的“心臟”,同時對精加工要求很高,在旋轉時的振動幅度不能大于人頭發絲直徑的五分之一。
“大塊頭有大智慧!”總理稱贊道。2015年9月9日,在大連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他特意抽出時間到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考察,并親自為這顆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中國心”測量精度。
作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制造稱得上“大塊頭”;而若想從制造大國升級為強國,“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這樣的“大智慧”。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由李克強總理在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旨在通過“三步走”來實現制造業強國的目標。
輿論興奮地將其稱為李克強的“王牌計劃”。《經濟學人》雜志評價說,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到了一定時候,中國這個制造業大國就會因后勁不足而將“接力棒”交給其他國家,如今中國不僅沒有松手,反而把棒捏得更緊了。
2015年可謂“中國制造2025”元年。檢索總理一年來的足跡,就會發現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始終是他關注的重中之重。“中國還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絲毫不能忽視。”李克強這樣說道。
傳統的“Made in China”還要繼續做,但中國制造的核心應該是主打“中國裝備”
赴河南考察,總理第一站選擇的是洛陽礦山機械廠;出訪巴西的百忙之中,他把與企業家的交流座談會開在一艘由中國生產的渡輪上;素有政策風向標之稱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全年41次中至少有6次進行了“中國制造2025”相關部署。
李克強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現實。當著全球諸多首席執行官的面,他毫不諱言:“我斷定,各位身上應該都有‘中國制造’的產品,但大多都是日用消費品。”當商界大佬們發出會心的笑聲,李克強隨即聲明,傳統的“Made in China”還要繼續做,但中國制造的核心應該是主打“中國裝備”。
這一戰略思維在國務院2015年5月下發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中得到體現。“中國裝備”占據了重要位置: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作為五大工程之一被重點部署,航天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作為十大領域的內容被重點推動。
英國《金融時報》專門發表評論,提醒企業家需要密切關注“中國制造2025”。“隨著中國高附加值制造業逐步形成,外資企業仍可以通過共享知識和技術來參與中國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文章指出。
“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是推動“中國智造”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的核島廠房既能抵御商用大飛機的撞擊,又能抵御福島核事故那樣的地震震級,同樣可謂“大塊頭有大智慧”。
“你們自主研發制造質量優、有競爭力的核電機組,是在鑄‘國之重器’,為中國發展‘強筋壯骨’。”2015年6月15日在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時,李克強說。當老中青三代核電人爭相向總理表示一定把“華龍一號”打造成世界一流核電品牌,他毫不猶豫地說:“你們為我撐腰,我去國際舞臺為你們揚名。”
此次考察恰逢《中國制造2025》正式公布一個月。離開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后,李克強又到工業和信息化部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參會人員可謂“陣容強大”:不僅有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工程院等11個部委的負責人,還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等15家裝備制造企業的負責人。
時間之巧、規格之高、人數之多——李克強此行無疑是解讀“中國制造2025”的密鑰。其中兩個說法尤為引人矚目,除了中國制造“重器論”,另一個則是推進“中國智造”。
總理說:“為什么我們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跟中國‘智’造聯系在一起。智從哪里來?集眾人之智。要運用互聯網技術,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
如果說中國裝備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打”,那么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則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線”,后者恰恰與創新密切相關。
李克強為“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創新思維,得到外界高度評價。美國《華爾街日報》敏銳捕捉到了中國制造業這一變化,稱“中國科技不再是山寨,創新已成主流”。
當“中國制造2025”遇上德國“工業4.0”
這恐怕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喝過的最特別的啤酒了。在安徽由中德合作共建的合肥學院,她和李克強舉杯飲下德式黑啤。值得一提的是,啤酒是由中國大學生在德國老師的指導下釀制的。
中德合釀的啤酒如此美味,“中國制造2025”遇上德國“工業4.0”又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的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可以作為標志之一。該園區目前已推進重點項目74個,大多數涉及智能制造、先進機械制造。
“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級版’!”李克強2015年10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與默克爾會談時強調。推動“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對接取得早期收獲,便是其中重要內容。
在李克強為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規劃的路線圖里,走出國門也是重要一環。“中國的經濟要升級,出口產品也要升級,我們不能總是賣鞋襪、衣帽、玩具。”他曾表示。
總理多次強調,推動中國制造、中國裝備走出去,將倒逼我們不斷提高技術、質量和服務水平,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舉措。
事實上,就在2015年9月9日,李克強站在大連重工的碼頭,遠眺鉆井平臺在海天之間挺立。這些中國制造的“大塊頭”由歐美客戶訂購,將用其“大智慧”參與世界工業體系的建設。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