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旨在建設我國工業技術軟件化體系架構,形成“基礎共性”、“行業通用”和“企業專用”的工業APP體系,推動各方高度重視工業APP的綜合集成應用
12月15日,中國工業技術軟件化產業聯盟(中國工業APP聯盟)在北京成立。聯盟宗旨是推進工業技術軟件化產業發展,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整合優質產業資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政、產、學、研、金”相結合形式,建立工業APP產業生態,促進成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提升聯盟成員的群體競爭力。聯盟的核心任務是大力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軟件平臺,促進工業APP生態繁榮發展,提升我國制造業核心技術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制造業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和創新。
工業技術軟件化大勢所趨
西方發達國家,在IBM、SAP這些IT公司發展信息技術的同時,波音、空客、GE等工業企業也在不斷進行軟件化。以GE公司為代表的工業企業正在走向軟件化的趨勢,表明未來傳統的工業軟件,如CAD/CAE/CAM/PDM/ERP/MES等已不是他們的發展重點,它已逐漸下沉為工業的基礎設施,而工業技術、知識、能力的軟件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新型工業生態體系將是制造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和重點,其意義在于可以讓工業技術更好地保護、更快地運轉、更大規模的應用,從而十倍百倍地放大工業技術的效應。
“工業技術軟件化的核心就是,把人腦袋里的方法、知識、技術顯性化、模塊化、模型化,形成工業APP,來操作那些新型工具。將來工業智能化還是需要人參與,機器做事務性、執行性的工作,人來做決策、分析等高級的智力工作。” 北京索為系統公司董事長李義章表示。可以說,工業技術軟件化的成熟度反映了一個國家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深度和水平。
“工業技術軟件化是未來工業的靈魂,它代表著制造業先進生產力水平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標志之一。加快軟件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推動工業技術軟件化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提高中國制造整體水平的一個重要路徑,同時也是實現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必由之路。”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副所長王蘊輝表示。
記者了解到,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工程是國務院日前發布的《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幾大工程之一,根據工程目標,到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初步形成,建成一批支撐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企業級平臺。培育30萬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
對于發展“工業技術軟件化”的路徑,王蘊輝告訴記者,推進工業技術軟件化要堅持“質量為先”,要構建質量保證生態。她提到,工業技術軟件化的核心是形成工業APP,電子五所通過開發工業APP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打造工業APP全生命周期質量保證方案,構建了開放的工業APP質量生態環境,為加速工業技術軟件化發展進程,促進“百萬工業APP”培育工程提質增效發揮了積極保障作用。
“百萬工業APP的建設路徑,是將基礎共性、行業通用、企業專用三點結合起來,將客戶端、部門端、企業端、國家云平臺貫穿起來,形成國家+行業+區域的平臺建設模式。”李義章表示。
聯盟促進產業生態建立
中國工業技術軟件化產業聯盟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北京索為系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國內領先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及用戶單位、第三方機構等共同發起成立。聯盟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擔任戰略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陳肇雄副部長擔任戰略指導委員會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楊學山教授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梅宏院士、航天三院總師劉永才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師吳曼青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何積豐院士等擔任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聯盟旨在:
· 建設我國工業技術軟件化體系架構,形成“基礎共性”、“行業通用”和“企業專用”的工業APP體系,推動各方高度重視工業APP的綜合集成應用;
·加強工業企業、工業軟件平臺企業、互聯網企業的合作,鼓勵發展網絡型工業知識庫和工業APP交易平臺,為制造企業提供質優價廉的工業知識自動化服務;
·開展應用試點示范;
·建設國家級高水平專家團隊;
·推進“工業技術軟件化”三年行動計劃;
·推進百萬工業APP工程,促進中國工業企業邁向知識挖掘、知識服務,即機器自動使用知識和人類高效利用知識的轉型之路,推進工業技術軟件化生態健康發展。
附:聯盟19家共同發起單位 1.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 2.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3.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 4.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5.北京索為系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6.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7.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8.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9.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10.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11.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12.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13.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 14.中國經濟研究院 15.北京國富資本有限公司 16.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 17.盛景網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北京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服務聯盟 19.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