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依托互聯網平臺,在線咨詢、預約掛號,以及為老年人提供家政、關懷陪伴等養老互助服務層出不窮;為老年人設計的健康手環、健康腕表等可穿戴監護設備也日漸流行……互聯網、大數據的不斷發展,將為老年人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如何借助互聯網推進我國養老服務轉型升級?
“單純做互聯網盈利仍然無望,產品服務精細化非常重要。‘平臺+實體’依舊是方向,‘互聯網+’應該向一線傾斜,要真正了解需求是什么……”在日前舉辦的首屆青年養老論壇上,CGSC創始人、養老界知名專家烏丹星,對未來中國養老產業進行分析。
目前,部分老年人開始融入互聯網新生活,社交、養老等理念正在發生轉變。根據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等發布的《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顯示,老年人已經成為社交媒體的重要使用群體之一,在上網的老人中,86.07%的安裝有微信,超過半數的老人會使用視頻聊天、微信群、朋友圈、發紅包等功能。
近年來,各地開展的“互聯網+養老”創新以及形成的多種新服務模式,推動了養老服務產業的轉型升級。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創新;2017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系統集成,對接各級醫療機構及養老服務資源,建立老年健康動態監測機制,整合信息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養老服務。
烏丹星提到,養老人才價格越來越高,但誰也抗不住。人才選擇策略將會有所轉變,學歷教育有新起色,在職業培訓上會有新的路徑,“對‘互聯網+’在職教育充滿期待”。
作為國內養老機構信息平臺,養老網一直致力于成為養老用戶和養老機構的溝通橋梁,目前在線機構2萬余家,與數百家機構達成合作關系,包含了中國絕大多數知名養老機構品牌,每年服務近400萬用戶。該平臺也將升級為“春樹養老”,在現有基礎上推出更多服務。“長期以來,人們對養老行業通常理解是非常傳統,離科技、互聯網非常遙遠。”在“春樹養老”運營總監李繼標看來,應該讓技術成為養老服務的驅動。
伴隨科技發展,哪些工作崗位會被機器所替代?“由此引申出一個話題是‘人性化職業’,未來社會里可能會有95%的工作崗位消失,僅剩下5%的崗位就是需要愛心、同情心、責任心和精神交流,養老服務恰恰不會被機器取代。”李繼標說。
“互聯網+養老”就是通過技術搭建通暢的溝通橋梁,為渴望關愛的老人提供人性化服務、解決人性化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傳統養老院還停留在看地圖上,少有渠道讓人們對其進行了解,也難以準確匹配需求。李繼標表示,他們將開發更多本地化、精細化的服務,包括城市分站、在線地圖功能等,提供多維度匹配檢索功能。
另外,體驗式養老服務也將是一大趨勢。“長期以來,用戶在選擇養老院時會非常糾結,因為不知道住哪個養老院更好。最近,我們開發了新功能,嘗試做一些體驗式服務,讓老人可以先體驗,比如試住7天,然后繼續選擇是否長期合作。”李繼標說。
很多老年人都很青睞旅居養老,然而,市面上的旅行社通常是“快餐式”,多只提供短期的旅行計劃,不能讓老人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風景。“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嘗試解決行業的需求和痛點,希望能讓他們慢節奏的體驗旅行計劃。”李繼標說。
隨著VR(虛擬現實)技術的逐漸普及,它不僅適用于年輕人,或許在老年人的生活中,他們更為需要。李繼標認為,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進行遠程體驗。以后老人挑選養老院不再需要坐車參觀,在家里戴上VR頭盔就可以看到養老院里所有的情況,然后遠程體驗養老機構具體的服務、環境等,方便選擇的同時成本也更低。
另外,多樣化的老人可佩戴設備也為高齡老人、獨居老人等提供了保障服務。李繼標說,智慧養老方面一些養老機構已在嘗試,通過傳感器等獲取老人的身體資料,然后幫助養料機構在健康管理、安全監控等方面提供更準確服務。比如,部分城市社區已針對空巢老人配備“智慧手環”,可實現實時定位、緊急呼叫、自動報警、健康管理等功能,子女和居委會工作人員通過“綁定聯絡人”的方式,對手環客戶端進行軌跡查詢、職能預警等,實時掌握老人的狀況。
業界人士表示,在互聯網新時代,面對養老人口規模巨大、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巨大的現實,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全面探索“互聯網+”的智慧化養老服務新模式,無疑是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但需要指出的是,智慧養老是一個由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家庭、個人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制度、科技、政策等方面做出統籌安排和綜合創新。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