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可以說,人工智能的市場前景有多大,芯片的前景就有多大。分析人士稱,未來10年不僅是人工智能席卷萬物的10年,也是我國芯片產業發展的黃金10年。
近日,受GPU芯片、顯存供應緊張的影響,AMD、Intel以及英偉達等企業的多款顯卡價格不斷上漲。據了解,此次芯片供應緊張的問題直接導致部分高端顯卡呈現缺貨狀態。同時,隨著游戲行業的爆發,這種狀態將繼續持續下去。
與此同時,全球第一大電容器制造商國巨于1月10日發出公告稱,因受匯率升值、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上漲的因素,公司將會對部分厚膜產品進行單價調整,上調幅度在15%到20%之間。
芯片產業發展現狀
在當今的信息科技時代中,芯片產業被比喻為信息產業發展的“心臟”,即提供發展動力的核心。當然,隨著芯片產業的不斷改善、進步與完善,如今芯片產業已經有了完整的產業鏈,它包括前期的設計、制造、封裝以及測試等。
據了解,我國一年制造的手機、計算機以及機器人等電子設備數量高達數百億,穩居全球第一,這也使得我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場。而在形勢一片大好的局勢下,國內芯片自給率卻僅僅只有一成,換句話說,我國90%的芯片都來自于進口。
近年來,在物聯網、自動駕駛、VR以及AI等智能終端產業的帶動下,國內芯片產業迎來了長足的發展。截止目前,國內已經上市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超過20家,除此之外,有70多家半導體企業已然A股上市。而且迄今為止,我國芯片產業同比增長21%,銷售額約為1700億元。
另一方面,在《中國制造2025》的政策中,我國對于未來芯片產業的發展也有了明確的規劃。至2025年,我國芯片自給率將達到50%,同時未來的10年也將是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最快的時間。
有業者表示,隨著高端芯片需求市場的不斷增長,部分國際巨頭逐漸忽視了低端芯片市場,而這對于國內芯片廠商來說,也是一大機遇。
芯片產業新機遇
事實上,在政策紅利、技術突破以及市場需求的促使下,國內芯片產業發展的速度有目共睹。在此背景之下,我國芯片產業也迎來了以下幾點機遇:
其一,芯片產業分為上中下游,具體為設計、制造、封測以及測試。而我國雖然在設計方面略遜國外一籌,但是在制造以及封測方面的實力還是較為強勁的,這也將是我國實現突破的關鍵點。
其二,我國芯片產業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進步空間較大,一旦技術突破,我國便能迅速占領相關市場。
其三,政策紅利的不斷提升為我國芯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后盾,且在政策的支持下,新型的芯片企業也在不斷增多。
其四,傳統CPU以及GPU的更替速度過快使得芯片市場時刻處于半飽和狀態。
其五,據業者預估,至2020年,全球晶圓廠將達至62座,其中中國將擁有26座,占全球總數的42%。
在如此多機遇的環境下,芯片領域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部分產業巨頭如三星以及SK海力士等紛紛來到中國建廠,以求分一杯羹。而紫光國際以及長江存儲等國內廠商則緊抓機遇、大力并購,以求破局,穩住國內市場。
就在2015年前后,紫光國際旗下展訊銷售5.3億顆芯片,獨占全球25%以上的市場,成為繼高通與聯發科之后的第三大巨頭。而在2017年,華為憑借麒麟970成為全球首家智能手機AI芯片獨角獸。種種跡象都表明,國產芯片已經開始突破,新的機遇在不斷到來。
中國崛起正當時
任何產業的發展總要經歷三個時期,萌芽期、發展期以及成熟期,芯片產業也不例外。以發達國家為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芯片產業目前處于發展中期,則中國便處于發展初期,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政策來看,7%為發展基點,目前中國在芯片產業的自給率方面僅為10%左右,以此來算,中國與發展國家在芯片產業技術方面仍相差5年左右。
部分業者表示,中國芯片產業崛起是必然的,根據產業競爭結構來看,中國勞動力成本相對降低,競爭力較強;從需求市場來看,中國憑借經濟發展速度快的優勢,消費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可穿戴設備、VR、無人機以及人工智能等市場的緩緩打開,國內芯片產業的潛力也在逐漸增大。同時,受芯片產業向亞洲地域轉移的影響,加之芯片進口替代需求強烈、國內各項政策的支持,國內芯片產業崛起已然勢在必得。
預計未來幾年,國內芯片產業銷售收入將有望增長至30%。同時,我國將逐步出現一批在全球市場排名較為靠前的芯片設計企業,在全球芯片設計的市場占比不斷增長。至此來看,2018年又將成為芯片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中國崛起的新時機。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