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重慶隆重舉辦“德國城”項目招商啟動暨智能制造峰會。
重慶日報記者從峰會獲悉:江北盤溪,觀農貿市場外遷后留下的地塊,將建設名為“德國城”的智能創新產業的新中心。
在此,重慶將引入德國工業4.0的先進技術和理念,打造“互聯網+”為主導的智能創新產業中心和國際生活體驗館,進一步拓展重慶和德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合作空間,為“重慶制造”走向“重慶智造”提供有力支撐。
“重慶智造”有增速但總量不大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重慶提出多項戰略行動計劃,排在首位的,是以智能制造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這是新時代的新使命,對重慶這樣一個傳統制造業基地而言,它是機遇,也是挑戰。
目前,重慶已初步形成了集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于一體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鏈雛形。
“重慶智造”略有家底,但在產業應用領域,目前尚未凸顯出太大的比較優勢。例如,2017年,工信部發布的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200余個項目中,重慶只有9個新模式應用項目、1個綜合標準化項目入選。同期,北京的項目總數是20個,江蘇為17個。
以智能制造相對集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例,2014年,重慶戰略性新興產值約為800億元,約占當年工業總產值的4%;2015年為1664億元,約占7%;2016年為2700億元,約占10%——換句話說,有增速,但總量不大,對區域經濟提質增效的貢獻有限。
德國已成重慶第二大貿易伙伴
重慶工業需要補課。問題是,如何補?
兩年前,第十八屆渝洽會專題活動之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論壇上,不少與會專家認為,中國需要向德國“工業4.0”看齊,“以德為師”,將“中國制造2025”很好地與“德國工業4.0”對接起來。重慶工業完全可以抓住中德開展“工業4.0”合作的歷史機遇,加快重大制造領域攻關,超前部署信息物理網絡平臺,盡快啟動智能建設,加強與德國在制造領域的合作。
事實上,在中歐班列(重慶)的另一頭,作為全球智能制造強國的德國,也正有此意。“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目前已有超過3000家德國公司入駐中國。但90%的德國公司僅在中國沿海城市布局,它們期望于進一步打開中國西南市場。”本次峰會上,來自德國EAC公司的海智文表示。
有這番“心意”的,不止EAC一家。2017年8月,德國西門子與重慶達成意向,表示愿意為重慶城市提供智慧樓宇、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全集成能源管理等領域的領先技術。本次峰會上,西門子公司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德國工商聯會北方區主席勞瑟爾·赫爾曼稱,重慶正步入發展新階段,中德兩國企業攜手合作,發展潛力巨大,必將實現合作共贏。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頗具活力的重要中心城市。”峰會上,德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施恪如此評價。他表示,相中重慶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工業基礎和領先的經濟增速,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已經把在中國新投資項目放在了重慶。
數據顯示,2017年,重慶與德國進出口總額419.37億元,增長34.4%,德國成為重慶第二大貿易伙伴,占重慶貿易總額的9.3%。截至2017年底,重慶累計批準德資企業66家,吸收合同外資6.7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4.79億美元。主要涉及制造業、建筑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
拿出最大誠意承接全球資本
以德為師,為了產業承接和制造業提檔升級專門建設的“德國城”,不僅是德國先進制造業企業的聚集地,還是中歐全面經貿合作的載體。重慶日報記者注意到,它所涉及的建設項目,除了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必需的廠房、寫字樓,還包括學校、醫院、商場、公共綠地等等。
據悉,該項目定位為“一平臺三港三中心”,即以涉外經濟開放平臺為“一大平臺”,打造涉外商務服務港、國際文旅服務港、國際智慧生活體驗服務港“三大國際服務港”為主體架構的德式風格體驗區,建成德國乃至歐洲企業在中國西部的集聚中心、技術產品展銷中心、經貿文化交流中心。
為此,重慶也拿出了最大的誠意。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入駐德國城的企業,租賃辦公樓、產品研發、生產、物流、引進人才等管理運營的各個環節,都將享受多重優惠政策。
以區一級的優惠為例,對進出口總額1億美元以上,且收、付匯和出口退稅及進口環節稅收在該區的外貿企業,江北區給予地方財力貢獻50%的資金扶持;對通過長江水道及中歐班列(重慶)進出口的貨物,按照每個標準箱15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每個企業的補貼限額不超過20萬元;對當年采購工業機器人的企業,按照采購金額的5%給予補助,全年不超過200萬元。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