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車間內不見了工人忙碌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電腦控制的機器人。隨著人工智能在制造業中的普及應用,“機器人換人”已經成為工業升級的潮流。今年,阜陽市將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突破,大力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在已有200余臺工業機器人的基礎上,再推廣應用260臺工業機器人。全年計劃投入210億元實施工業技改,全面推進工業轉型升級。
加快“機器人換人”,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將有整體規劃
在界首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包裝車間,集成式桁架機器人正以每只5秒的速度,自動抓取電池送到預包裝機,每天能生產近3萬只電池。
“之前我們每小時做1000只電池,上馬這條機器人生產線后,每小時可以做1300只到1500只電池,而且人員減少50%。”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驅動整條機器人生產線的“大腦”,是MES信息系統。在它的指揮下,所有的設備、機器人和工藝流程“全線聯通”。“通過‘互聯網+’與兩化融合項目的結合,企業生產的全過程,都可以實現智能化。”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迅速進入生產制造領域。去年,阜陽市出臺了《阜陽市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若干政策》,支持智能制造項目發展,對新認定的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給予100萬元獎補;對新認定的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給予50萬元獎補。
2017年,阜陽市共有6家企業車間被認定為2017年安徽省數字化車間,獲得相應政策支持。市經信委主任高文軍告訴記者,目前全市已應用工業機器人206臺,涉及食品、醫藥、機械制造等行業。
“結合已開工的阜陽新松機器人產業園項目,今年阜陽市將加快推進‘機器人換人’,計劃再推廣應用260臺工業機器人,提升工業智能化水平。”高文軍介紹,市經信委正著手聘請先進的機器人研究機構,制訂全市的機器人推廣應用規劃,同時進一步梳理相關扶持政策,使扶持政策更切合企業需求。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滾動實施一批新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新模式嵌入和“機器人換人”項目。“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人換人”,阜陽工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正全面提升。
210億元投入技改,智能制造成工業升級重點
不僅是“機器人換人”,今年,阜陽市將積極發展智能制造產業,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高文軍介紹,智能制造是今年全市優化工業結構的重點,阜陽市將繼續實施“千億資金、千企技改”行動,著力提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同時,實施品牌化帶動,推動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在轉型升級中拓展發展空間。全年計劃完成工業投資430億元、同比增長15%左右,其中技改投資210億元、同比增長20%左右,引導綠色食品、煤電化工、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重點是推進創新驅動,大力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對工業進行深入、立體、全方位的改造升級,加快數字化車間和自動化生產線建設,打造智能工廠和智慧園區,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力爭2018年全市新增省級新產品2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安徽省工業設計中心1-2個,安徽工業精品3個,省級標準化示范企業1家,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家,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4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30家。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