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下稱《指南》),從不同維度系統地梳理了智能制造相關標準,并針對當前存在的關鍵領域瓶頸,總結出一些亟需制定的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標準,以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的進程。
標準體系指南發布 汽車智能制造有準可依
作為智能制造重點實施領域之一,汽車業在標準的引領下,有望加快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制造方式升級。
■智能制造快速發展凸顯標準缺失
標準缺失一直被視為我國制造業升級的“攔路虎”。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形成相對完善的制造業標準體系。據統計,2014年制定的31000多項國家標準中,制造業占70%。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公維潔所說:“制造業表面上看是沒有標準,但實際上是標準無法滿足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在裝備制造領域,國家標準委工業二部副主任王莉曾表示,隨著新業態的發展,過去那種單一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模式已無法滿足需求,需建立系統的標準化機制。同時,標準對創新的反饋速度不夠快,一項標準從立項到審批需兩到三年時間,顯然已跟不上實際需要。
而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則更加凸顯中高端標準的欠缺,如“互聯網+”類標準、“制造+服務”類標準。國內汽車制造業雖有較好的制造設備和IT應用基礎,但在軟件跨系統、跨平臺集成應用方面,由于缺乏統一標準而導致資源匹配困難,軟、硬件利用率低。
談到標準體系建設面臨的困難,賽迪智庫兩化融合的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各標準組織間的交流和溝通較少,缺乏統一的頂層框架,使基礎、應用等各類標準互不兼容。且物聯網、機器人、大數據等較多的應用建設已陸續展開,而相關標準大多還處于啟動階段,無法及時指導應用,也導致應用建設和標準不一致。”公維潔則指出,標準不統一與關鍵新技術具體發展路徑不清晰、各行業發展不平衡亦有關。
此次《指南》出臺的目的就是瞄準標準缺失、滯后及交叉重復等問題,系統地指導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
■聚焦跨界融合急需標準先行
《指南》明確指出,到2017年,主要解決標準體系融合貫通和基礎標準缺失的問題,至2020年,智能制造標準在制造業全領域推廣應用。
圍繞目標,《指南》提出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包括“基礎”、“安全”、“管理”、“檢測評價”、“可靠性”5類基礎共性標準和“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5類關鍵技術標準及10大應用領域行業標準。每類標準又細分了多項內容,如工業互聯網標準主要包括體系架構、網聯技術、資源配置和網絡設備等部分。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解讀文件稱:“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則,《指南》主要面向跨領域、跨行業的系統集成類標準,通過統籌標準資源、優化標準結構,重點解決當前推進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數據集成、互聯互通等基礎瓶頸問題。”于汽車業而言,基礎標準的統一將降低制造設備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成本,避免推倒重來。
針對我國智能制造標準基礎差、行業發展不平衡等特點,《指南》還明確考慮標準的適用性,并適時將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智能制造標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我國要有自主的智能制造標準,以擺脫相關產品或服務對國外的嚴重依賴。與此同時,應加強與德國、美國等先進國家的交流合作,以共同制定國際標準,逐步掌握國際話語權。”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對220項已發布、制定中的基礎和關鍵技術標準進行了全面梳理,并實施動態更新完善機制。公維潔分析說:“標準的梳理便于企業查閱,使企業對制定中的標準有一定的預見性。動態標準機制的建立則適應智能制造的持續發展需求,亦符合國際趨勢。”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支撐標準建設
需指出的是,《指南》更多起到頂層指導的作用,相關共性標準亦是基礎規范,各行業還需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和智能制造水平,制定本行業的智能制造標準。如王莉所說:“政府標準帶有局限性,要滿足技術快速發展的需求,應培育市場標準和協會標準。”
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中,汽車業在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中均被提及。公維潔表示:“我國汽車業工廠建設的硬件設施水平較高,但信息化建設還有所欠缺。行業標準制定要找準共性短板,由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推動標準的發展。同時,制定行業標準并不意味著汽車業‘單獨行動’,仍要重視與零部件、汽車裝備、信息通信等產業的標準協同。”
在左世全看來,行業標準的制定還應依托于國內特有優勢。他稱:“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制造潛在應用市場,我國汽車業應基于此市場優勢制定標準規范。這既有利于國外智能制造裝備及系統提供商遵循我國的行業規則,讓企業可以及時獲取數據、改進制造工藝,又有利于自主智能制造標準的建立。”公維潔則指出,我國在信息通信領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4G標準已與國際同步,5G標準將實現引領。還出現了華為、大唐等一批強勢企業,汽車業要重視與通信標準的融合。
此外,王莉認為,標準缺失的深層次問題是技術研發不夠。要制定完善行業標準,還是要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完整的技術體系。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