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智能建筑逐漸代替普通建筑成為我國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十分必然的。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如今,一股智能建筑熱潮正席卷而至。
智能建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建造了第一座智能建筑,自此之后,“智能建筑”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產物之一,智能建筑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建筑環境的高要求。我國的許多大城市也逐漸把“智能建筑”的思想引入到居民小區建設中,并將之付諸實踐,形成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等一系列形態。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智能建筑逐漸代替普通建筑成為我國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十分必然的。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如今,一股智能建筑熱潮正席卷而至。
那么,智能建筑究竟是什么樣的?與傳統建筑相比又有哪些優勢?未來智能建筑的發展方向是哪些方面呢?下面,千家智客就與大家一同解讀“智能建筑”這一未來趨勢。
智能建筑
一、智能建筑的發展階段
智能建筑,始于典型建筑設備過程及通信設備的自動化智能控制。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及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迭、演進,智能建筑也得到了全新的闡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建筑自動化
早些時候,智能建筑在工程領域的術語一直被叫做弱點工程(ELV),我們常說的5A系統(通訊自動化-CA、樓宇自動化-BA、辦公自動化-OA、消防自動化-FA和保安自動化-SA),都可稱作為自動化建筑。這也是智能建筑發展的初級階段,沒有具體的規范、條框。那時所謂的智能建筑,指的是現在智能建筑中某個子系統,而不是整個智能建筑的集成系統。
2、建筑信息化
開發商的商業炒作對智能建筑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從2000年后,規范的完善、系統集成的了解與熟悉,讓智能化建筑進入火熱的蓬勃發展時期。尤其在2010年以后,互聯網技術的具體落地給智能建筑行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業內開始有了信息化智能建筑的說法,其技術特征主要是平臺化和信息集成。
3、建筑智能化
隨著“智慧城市”的提出,對智能建筑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業內開始追求更加智能、更具人性化的智能建筑。以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等為代表的創新技術,更是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為智慧建筑的構建提供了無限可能。
因此,智能建筑是建筑行業未來的必定趨勢,從國家層面到各地,均已把智慧建筑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高度予以重點推廣。目前,我國智慧建筑市場產值已超過千億元,并且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未來市場可達數萬億元。
智能建筑
二、智能建筑的優勢
智能建筑是隨著人類對建筑內外信息交換、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和節能性的要求產生的。因此,提高建筑使用效率,提升建筑適用性,降低使用成本,是其優于傳統建筑的核心優勢。
1、高效利用建筑面積
老式建筑是根據事先給定的功能要求,完成其建筑與結構設計,而智能建筑則要求其建筑設計出了支持3A/5A功能的實現外,必須是開放式、大框度框架結構,這就允許用戶迅速而方便地改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重新規劃建筑平面。不但有利于降低業主經濟壓力,在房屋保潔、節省土地等方面都將體現極大優勢,極大提高了建筑面積利用率。
2、主動能源節約
傳統建筑的能源浪費一直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空調和照明的能耗最為嚴重,約占總能耗的70%。而智能建筑可以通過其“智慧”,將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標和生活需求都能夠被打通變成數據。這些數據的獲得,使得能耗管理的計量更全面、更精確。
能耗管理系統可根據不同能源用途和用能區域進行分時分段計量和分項計量,分別計算電、水、油、氣等能源的使用,并且對能耗進行預測,管理者可以了解不同的能源使用情況和用戶對能源的需求,及時對能源進行有效分配。
3、自我學習
或者更貼切的稱為用戶無意識調教。比如記錄業主或辦公人員的生活數據,幾點幾分會在哪里出現,會做什么,業主是不是會忘了關電源等等。通過這些數據,及時調整分配資源或開關信道,以減少業主等待時間,提升居住體驗等。
智能建筑
4、更具美感的建筑設計
建筑的智能化設計以及建筑物本身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交互關系,為智能建筑的設計理念帶來了全新的靈感。
如上圖,在伊朗馬什哈德市,曾設計了一處新型住宅類型。建筑面積為4萬平方米,設計整合了被動綠色能源戰略,仿效“小城鎮”的概念。其獨特的外形是基于“留白設計”的理念,將住宅項目轉換為共享的綠色空間。
5、更先進的災難控制能力
智能建筑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確保安全和健康,不僅要求防火與保安系統需要智能化,還需要能夠對室內的溫度、濕度、照度加以自動調節,甚至能夠控制色彩、背景噪聲與味道。
同時,建筑的主動災難管理系統也是必不可少功能。更靈敏的傳感器、更大范圍的動作端、更高效的資源調控機制都是智能建筑所獨有的。
智能建筑
三、推動智能建筑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
物聯網,是當今口水和智慧最密集的產業領域。早在1999年,由MIT(麻省理工大學)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射頻識別)時提出,基于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
簡單的講,物聯網就是可以讓物與物、物與人之間都能“交流”,具有:全面感知、可靠傳遞以及智能處理三個特點。
實際上,無論人們生活的形態發生怎樣的改變,建筑都是實現對于實物“裝、運、卸、存”的基礎平臺,而實物產生的絕大多數變化也都會發生在建筑物當中。所以,獲取實物數據應該是智能建筑的必備功能,而智能建筑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將這一功能發揮到極致,也因此為它們之間的結合創造了一個必然的條件。
“物聯”的理念充分體現在智能建筑的技術發展當中,智能建筑的理念與技術可以提供物聯網的數據交換標準以及中間件架構,而智能建筑的發展又因物聯網的技術與理念得到了提升,兩者之間相互影響、推動以及發展。
智能建筑
云服務
云服務是構建智慧城市、智能建筑資源池和綜合平臺的基礎,主要包括云計算和云存儲等形式。它為采用物聯網技術帶來的海量數據的計算與存儲問題奠定了基礎,成為推動智能建筑應用更加智能化的核心動力。
在智能樓宇的建設中,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讓系統網絡可對物業數據進行自動跟蹤,了解物業人員的偏好及活動軌跡,自動配置照明、暖通、電梯等系統運行機制和邏輯程序。原本智能建筑只是監測、控制、報警,而無法預測分析現狀和預測事故的發生,而當實現建筑的大數據分析時,則可實現預測、預警、規劃和引導,使建筑設備安全使用,人的環境舒適度得到調整,人員的生活、工作都能得到方便智能的應用,并且還將這些大數據信息同時與個人的手機智能端相連,實現所有智能分析有用信息同步享有,即可作用。
因此,未來的智能建筑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大數據云計算的應用中心,將來完全可以實現小到一個燈泡,大到整樓的安全、質量、環境,甚至到人的行為都可以通過樓宇的大數據系統來預測。
移動互聯技術
移動互聯技術的應用,最重要的是解決了建筑內系統與人員之間互聯互通的問題,真正把人員以及其工作融入到了自動化系統當中,實現了人機協同。
首先,移動互聯網的出現為智能建筑帶來了基于“平臺 應用”的新方式。這種類似智能手機的構建方式,從需求出發,解決長期以來弱電系統那種自底向上脫離使用實際的情況。用戶(建筑業主)得到的功能不再是由生產商(弱電總包商 設計院)預裝好的,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需求和意愿,進行功能的增加或刪除。
另外,業內人士還分析道,以往建筑管理大多依靠中控室值班人員派發工單、維護人員手寫工單的方式進行事件記錄。在這個過程中,具體的完成效果,是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或者維護人員是不是出工不出力,管理人員是無從獲知的。而運用移動互聯網之后,可以通過自動化系統產生的報警信號直接聯動給出工單,派發到指定的維護人員的智能終端上,他接到這個工單之后完成任務的時間、效果、客戶評價等全部都一目了然的留存在系統的事件記錄當中,從而為解決一直以來的管理難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結語:依托物聯網可實現智能化感知、識別、定位、跟蹤和監管;借助云計算及智能分析技術可實現海量信息的處理和決策支持……不得不說,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智能建筑在數字化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智能化成為現實,為城市發展與社會管理帶來嶄新的機遇。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