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產業已進入后APPLEPAY時代,面對移動支付和物聯網+應用的無限前景,如何趁機構建自己的“護城河”?
移動支付競爭“新次元” NFC急需打造共贏生態圈
ApplePay的入華“攪動一池春水”,成為NFC產業的一個分水嶺事件,讓曾經一度裹足不前的NFC技術重新燃起了“戰斗力”,業界甚而提出NFC產業已進入后APPLEPAY時代。然而,APPLEPAY雖然“吸晴”不止,但NFC生態系統如何一掃以往的“痼疾”?NFC安全技術的流派和陣營會如何演變?面對移動支付和物聯網+應用的無限前景,如何趁機構建自己的“護城河”?
NFC將被引爆?
回顧NFC的發展,這個已經“出生”了十多年的技術可謂一直成長“緩慢”,究竟是為何?
恩智浦半導體大中華區副總裁田陌晨對此分析說,一則NFC技術的推廣不止局限在產品開發層面,而是需要建立整個生態系統的協作,特別是需要有在產業鏈上具備強勁實力的公司的大力推動,并對市場起到一定程度的引領作用才能實現普及。而這種情況在過去有所欠缺。二則NFC對生態系統中的基礎設施的升級和各個環節的兼容性提出要求,對新應用開發和用戶體驗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持續的推廣和普及。三則公眾對于移動支付的接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它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盛行,如微信和支付寶,用戶的綁卡經驗和支付習慣為NFC支付鋪平道路。
一位銀聯內部人士也認為,NFC涉及的參與方過多,包括銀行、銀聯、運營商、手機廠商、第三方等,每一方都希望游戲規則更有利于自己,在博弈中難以平衡各方利益。另外,與掃碼支付相比,NFC支付對受理載體要求更高,支持NFC功能的移動設備和POS終端成本較高,不易推廣。
“而此次ApplePay入華國內各大銀行所表現出來的推動力量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移動運營商近期也在大力推廣帶有NFC的手機。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使得NFC技術將被引爆。”田陌晨表示。
后ApplePay時代對手機廠商支持NFC推出支付應用的激勵也是不言而喻的。在ApplePay發布之初,國內手機廠商迅速跟進,小米、魅族、華為等一線品牌推出各種支付應用,但后續包括兼容調試、使用體驗、支付合作、后端服務完善等一系列動作能否滿足消費者需求步伐,仍待時間驗證。
安全元件的紛爭?
在技術層面上,NFC發展始終有一道坎,就是如何解決安全問題的SE(安全單元),這道坎上聚集的各方業內專家,終端制造商、卡商、通信運營商、業務提供商各顯神通,提出的方案也是五花八門,如NFC+eSE(嵌入式安全元件)、主機卡仿真(HCE)和NFC+SIM等,分別由不同的陣營在推進,未來到底誰主沉浮將決定NFC的“走勢”。
田陌晨表示:“安全性一直是NFC生態方重點關注的領域,恩智浦提供的NFC+eSE技術,提供了一種集安全、便捷、可擴展性為一體的解決方案。”他認為未來基于NFC eSE的解決方案將獲得更廣泛的市場接納。據悉,NFC+eSE技術已集成在中國多款手機中,包括小米、OPPO、魅族、三星、中興、OnePlus、金立、努比亞。其他一些OEM正在傳輸應用和支付應用中部署NFC eSE解決方案。OPPO和魅族等廠商的產品已可用于深圳移動交通系統。
NFC+eSE方案與NFC+SIM卡比較來說,這兩種解決方案可以在同一設備中共存,但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將選擇提供最佳用戶體驗和更多實惠的服務。
在谷歌陣營的HTC方面,ApplePay雖然支持HCE,但是蘋果的一次性信令“AppleID”卻存在于iPhoneSE中,這類似于安卓中銀行或者第三方企業的云端。谷歌HCE的推出亦為NFC的發展帶來了價值,讓多個參與方博弈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銀聯云閃付就是基于NFC-HCE技術的移動支付產品,除銀聯外,招商銀行等部分銀行也推出了基于該技術的產品。HCE的SE解決方案或是本地軟件的模擬,或是云端服務器的模擬。HCE未來是否可以登堂入室,第一要看Visa、master、銀聯是否能夠解決本地軟件、遠程云端SE的安全問題,第二要看安全性解決后政府、終端制造商和運營商等是否愿意接受這樣的方案。
構建共贏生態?
隨著移動支付日益成為整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和核心入口,各方人馬都使出渾身解數跑馬圈地。移動支付領域主要包括NFC支付、掃碼支付和卡機支付三種模式,掃碼支付如支付寶、微信雖是后起之秀,卻于近幾年連下城池。雖然移動支付只是NFC應用的一大場景,但隨著ApplePay的激進,能否借勢逆襲?
“依靠Applepay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競爭市場份額,還面臨多個因素的挑戰,競爭的關鍵不只是技術本身,技術之外,需要關注商戶、用戶、推廣組織等層面。”工行電子銀行總經理侯本旗在媒體上指出,“一是商戶費率。對于支付,商戶最關注的除了穩定性就是費率。二是用戶使用頻率。對于線上支付,影響使用頻率的核心因素是支付場景;對于線下支付,影響使用頻率的則是用戶補貼。三是推廣和組織,如果銀行沒有激勵和動力積極推廣營造應用場景,Applepay可能叫好不叫座。”
因而,生態的構建“健康”與否仍是“左右”NFC發展的關鍵,不能再重滔之前的覆轍。“NFC需要打造由各方組成的生態合作體系,從而交付具有安全性和高度可擴展性的系統級解決方案。這需要產業鏈各方致力于生態系統的建設,包括推動基礎設施升級和促進標準統一以提高兼容性和用戶體驗,例如銀行在各個商戶的POS機已經隨著銀行卡芯片化的遷移,逐漸被升級改造。目前,絕大部分POS機都在兼容非接觸功能。”田陌晨指出。
需要注意的是,除在移動支付方面迸發潛力之外,NFC也可應用于非金融支付類的O2O業務以及物聯網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領域,帶來增強安全性、簡化流程、管理能源等價值。
田陌晨舉例提到:“目前很多家電產品都在逐漸推廣加載NFC標簽。當冰箱或者洗衣機報錯時,消費者用加載了NFC的手機就可以讀取報錯信息,上傳信息指令到洗衣機廠家,并完成在線服務。對于家電業來講,這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應用。”
競爭的“新次元”?
可想而知,受益于Applepay的起量和NFC應用的多元化,NFC芯片和天線供應商也將大展鴻圖,競爭也將進入“新次元”。
公開數據顯示,NFC芯片國際廠商包括NXP、英飛凌、ST、瑞薩、高通、聯發科等,國內廠商則有華虹、同方微電子、復旦微電子、大唐電信等;NFC天線主要供應商有TDK、村田等,國內公司有順絡電子、信維通信、碩貝德、瑞聲科技等公司。
NFC芯片的考量指標除了小型化、省電、多通信標準相容性、高傳輸速度以外,通過多種國際和銀聯相關安全認證是一道重要的籌碼。“NFC芯片安全檢測認證的時間最長的,至少需要6-8個月,一些深層次的設計,包括代碼、管腳等都需要進行充分的測試。芯片測試完畢之后還要做相關應用的測試。如果運用到手機終端,手機廠商最后還要對認證后的芯片再整體做認證。”田陌晨介紹說,“去年恩智浦的兩款安全微控集成電路產品通過了中國銀聯安全認證,成為首家獲得中國銀聯芯片安全檢測認證的外資企業。”
NFC方案包含硬件、SE,還有相關的中間件以及操作系統,廠商一方面需要提供從硬件到軟件集成的方案,另一方面,NFC涉及復雜的生態系統,多方參與的協同工作是一個痛點,提供服務應用的一站式方案將備受推崇。
在業界關注的成本層面,據悉,每部手機增加NFC配置附帶SE成本約增加4~5美元,這對某些手機廠商來說無疑是不小的成本。此外,NFC帶來的便捷性最終落點是“體驗”。“NFC廠商如何通過技術革新來降低成本、簡化設計、加快產品上市,并與不同的應用提供方緊密協作并整合應用,提供更加安全和便捷的支付體驗是競爭關鍵。”田陌晨指出。
隨著大數據和智能化時代的來臨,以及中國云計算、智慧城市、智能手持設備的進一步發展,對無線通信高吞吐量、高速率、穩定性、安全性給NFC解決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的爭戰也將進一步升級。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