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亞馬遜憑借著其無人機來完成“最后一英里”送貨服務在業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但是,與陸地上的“快遞”機器人相比,無人機就開始顯得有點微不足道了。
機器人快遞業初試水 2025年將全球普及
在愛沙尼亞、德國和英國倫敦街頭,這些一次性可搬運3個同等重量的購物袋,甚至重達13公斤重物的“快遞”機器人正在接受相關測試。這些機器人能夠攜帶包裹沿著人行道“行駛”,其外殼上裝有傳感器,每當探測到行人及障礙物時便會發送指令,讓機器人減速、停止或者改變路線。與此同時,機器操縱者也可以通過麥克風與行人進行遠程的交流。
報道稱,這款由美國星船科技研發的機器人實際上就是一部有6個輪子的微型無人駕駛電動車,它的用處不是長途送貨,而是完成“最后一英里”的送貨任務。當貨物由常規運輸工具運到收貨人附近的集散地點后,這個機器人能在下達送貨指令后5分鐘到30分鐘把貨物從集散點送到收貨人家里。同時,顧客可以用手機獲得機器人送貨過程中的實時位置,等機器人到達后,用手機解鎖,開啟貨箱門,取出貨物。與使用快遞員相比,同樣完成“最后一英里”的快遞工作,使用機器人的花費至少會降低90%。
另外,這款送貨機器人對客戶擔心貨物在運送的過程中遭遇不法之徒的非法截停等問題也有應對之策。首先,貨箱是鎖著的,如果沒有特殊工具不容易打開。其次,機器人有9個攝像頭,一直處在聯網狀態,有定位裝置,一旦工作人員發現機器人遇到不法之徒,可通過安裝在機器人身上的話筒講話,嚇退壞人或請路人向機器人伸出援手。與無人機送貨相比,機器人送貨會更加安全,而且不會在送貨過程中給附近的居民帶來困擾。
該公司稱,他們的目標是實現“三無”,即無成本、無等待時間和無環境影響。公司創始人喬納斯·弗里斯與阿迪·赫恩拉認為,零售業可以把負責小范圍內送貨上門服務的貨車替換掉,轉而由機器人送貨,但機器人的有效行動范圍取決于短程送貨服務的經濟性。公司表示,這種可以在人行道上行走的機器人能減少約30%左右的貨車送貨量。
據悉,第一批生產的15個機器人的成本會控制在每個低于1萬美元,隨后將會進行全面生產。公司的目標是將當地的送貨成本降低至1英鎊/件,而傳統送貨服務的成本一般是1英鎊至5英鎊,甚至會更貴。
此前,星船科技高級顧問科內爾接受采訪時說,這款機器人已經吸引了不少零售商的關注,“需求不是問題”。
業內分析稱,不難看出星船科技已經將矛頭對準了類似于亞馬遜的配送服務。但從另一方面講,如果機器人配送果真如此節省成本,亞馬遜也沒有理由不把機器人整合到他們的供應鏈中。事實上,星船科技目前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這家公司表示,他們的機器人消耗的電能少于大多數燈泡,但是也沒有給出精確的數據,比如行駛一公里耗電多少。另外,這些機器人的維護和維修成本有多大以及這家公司是否已經獲得批準可以在人行道上讓機器人穿行等,外界也尚未知道。
分析人士預測,到2025年,全球機器人市場將增至830億英鎊,因此,這類行駛在街道上的自動裝置——不論是無人駕駛汽車還是送貨機器人——很快就會變得像老式自行車一樣稀松平常。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