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農業與現代光伏產業相互“碰撞”,會帶來什么樣的轉變?帶著好奇,日前,筆者探訪了位于樂平市鸕鶿鄉上腦村的中節能20兆瓦光伏大棚基地。
驅車從樂平市眾埠萬畝蔬菜核心區穿行而過,不一會兒,只見近千畝平坦的田野上,突然出現了一座座充滿現代氣息的銀白色鋼架大棚。大棚的棚頂南面,工人們正以固定20度傾角方式整齊排列著深色的太陽能光板,燦爛的陽光照射下,隱隱反射著幽藍色的光芒。
“這里是目前全國最大、全省唯一的太陽能光伏農業科技項目”,鸕鶿鄉黨委書記黃文生介紹道。“相比傳統農業大棚,光伏大棚的棚頂連接35千伏電纜就近并網發電,棚下規模化種植高附加值、低人工成本的有機農產品,每個大棚年均畝產值將超過6萬元,實現運營電站收入與種植收入的‘雙贏’。”
走近項目區,耳邊便傳來一陣陣轟鳴的機械施工聲,光伏大棚基地內近百輛叉車、鏟車、吊車來來往往,300多名工人有的正在架設太陽能板,有的正在安裝大棚立柱,處處一片繁忙的景象。近年來,樂平市在鞏固近郊老菜區的同時,開始向遠郊大規模拓展新菜區。不僅在德昌高速公路沿線眾埠鎮、鸕鶿鄉開辟長達十幾公里的萬畝蔬菜種植帶,還與中節能公司展開戰略合作,在全省率先引進光伏農業大棚,進一步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帶動力和輻射力。鸕鶿鄉地處萬畝蔬菜種植帶,又是省級生態鄉,生態優良、土地肥沃、排灌方便,成為了光伏大棚的“理想基地”。
光伏大棚這一新生事物的引進,讓鸕鶿鄉的干部群眾大開眼界,而“棚上清潔發電、棚下高效種植”的現代農業模式,更激起了他們創業的信心。在市、鄉、村三級班子的密切協調下,上腦村很快流轉出近千畝田地用于基地建設。為了加快項目進度,光伏基地采取交叉施工方式,大棚設計、基礎安裝、光板架設、土地整理同步進行,基地一期將建設50個大棚,目前已有31座大棚完成立柱安裝,中控大樓、智能控制區已初具雛形,8月底,大棚將全部安裝完畢,試行并網發電。
為了確保“棚下”高效種植,根據光伏大棚特性,光伏基地出臺《光伏大棚農業種植方案》,與上海兆旺食用菌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在棚下種植高品質食用菌。7月上旬,鸕鶿鄉特意精選了12名農技能手前往上海兆旺公司,深入學習食用菌栽培、光伏大棚種植等各項現代技術。提起當時的情景,正在光伏基地跟進項目的樂平市蔬菜局黨組成員黃勝萬記憶猶新:“報名太踴躍了,大家對光伏大棚都有興趣,參與積極性特別高,這批派出去學習的農技員回來后,那可算是第一代的光伏大棚‘棚主’了!”
據悉,鸕鶿鄉已著手與國家農民工技能免費培訓計劃對接,計劃陸續選送三批次人員前往上海學藝。現在,許多在外地打工的鸕鶿農民都紛紛打來電話,詢問培訓事宜,準備回鄉成為一名現代化的光伏農業“產業工人”。不僅如此,大棚建成運行后,不管是農業種植、加工、運輸等方面,都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今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鸕鶿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