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AWE2016在上海開幕,吸引了海爾、美的、京東等600余家企業競相爭艷。本次展會集中展示智能家居平臺、智能綜合應用等,全方位展示智能家居生態圈。從AWE2016會場描繪的“藍圖”來看,智能家居的確一片向好、高動力十足。
據《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5》顯示,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在2016年將出現明顯增長。到2018年,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
但是,智能家居是不是如數據面呈現得那么好呢?千家智客認為業內人士仍需警惕以下問題。
提前慶祝為時過早,行業問題不容忽視
其實,智能家居市場具有很多不確定性,需要我們擦亮雙眼看清本質。下面筆者梳理一下目前智能家居發展遇到的幾大問題,僅供參考。
眾所周知,智能家居是一個高技術凝聚的行業。部分企業只看到了這個行業前景可期、有利可圖,往往忽視了自身的先天不足(即相應的技術積累、科技創新能力和行業經驗),紛紛進駐。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企業“屬性”各不相同。有雙十一霸占我們錢包的電商平臺,有靠手機起家的,還有做傳統家電急需轉型的……如果過分看好智能家居市場,盲目跟風,最后不僅不能如愿賺得盤滿缽滿,恐怕還會適得其反。
就目前市場推出的智能家居產品來看,同質化現象異乎嚴重。不同廠家推出的同類產品功能大致相同,創新亮點匱乏。舉例來說,大部分智能健康手環主打的都是追蹤、監測情緒、記錄數據等,沒有達到消費者的預期。又比如不同品牌的智能插座,所宣傳的功能大多為遠程控制、預約定時、用電安全等等。產品創新度不夠、同質化現象叢生,擾亂了智能家居的市場秩序,不利于行業長遠發展。另外,我國智能家居行業起步晚,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很多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造成了我國企業對國外依賴性強的窘境。
令消費者詬病的是,很多智能家居企業推出的產品價格昂貴,實用率卻很低。這些概念泡沫自然沒有擊中他們的需求痛點了。智能燈泡是一個很具創意的產品。按照廠商的構想,用戶可以對燈泡進行智能控制、調色,甚至還可以和家中的其他 產品進行互聯。但是,所有這些吸引人的功能都要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來操作實現。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手機不在身邊怎么辦?這些燈怎么關?所以不管噱頭叫得怎么誘人,目前來看燈泡的智慧化能力還是有限。
智能家居何去何從,看看他們怎么做
隨著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所謂智能硬件的發展,智能家居平臺化被認為是下一個產業新的增長點。智能家居平臺擁有龐大的市場前景及搶占生態鏈的先發優勢,平臺商一旦在行業始發階段迅速占領,那么其平臺生態鏈壁壘將使得后來者無法復制和超越。
2014年,在CES展會上,三星正式對外發布了智能家居平臺——Smar tHome。該平臺能夠讓消費者在家中就可以將各種設備通過網絡相連接,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甚至智能電視來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系統。不甘落后,在2015年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開幕前幾天,蘋果也發布了首批HomeKit智能家居產品。這些產品分別來自5家廠商,可以通過iPhone、iPad或iPod Touch控制燈光、室溫、風扇以及其他家用電器。
2016年3月,海爾U+智慧生活平臺發布U+智慧生活2.0戰略,以U+智慧生活大腦、海爾優家APP2.0以及網器生態場景商務模式率先布局物聯網。憑借其開放的接口協議,不僅可以讓任何品類的家電、不同的服務接入到系統中,并且在系統中實現互聯互通。U+智慧生活平臺將以人工智能創建U+大腦,以場景商務模式建立“共創共贏生態圈“,海爾優家APP2.0為用戶定制個性化的智慧生活,據了解,海爾U+目標是打造用戶最信任的智慧生態平臺,成為物聯網時代的引領者。
種種舉措,顯示了這些巨頭企業進一步發力智能家居平臺的野心。但是,這些平臺最后能否統一起來實現互聯互通?還是會各自為營,造成更大的信息孤島呢?這值得我們探討。
3月13日,刷爆朋友圈的“人機世紀大戰”第四回合落下帷幕。雖然李世石首次戰勝AlphaGo,將總比分扳回至3:1,但是勝負早已有定論。人工智能科技以及智能思考的絕對優勢成功凸顯。
目前看來,智能家居有了很大發展,但是還只是停留在語音識別和人機交互上。而這些功能最大的問題就是識別率不會百分之百,從而影響用戶的體驗流暢度。業內人士表示,智能家居的未來不會是“互聯網+”和“物聯網+”,而應該是“人工智能+”。其實,更多地從家居自身的智能化出發,給用戶提供最簡潔快速的操作,才是切中消費者痛點的不二法門。可以說。人工智能是打開智能家居的最后一把鑰匙。誰能跑馬圈地成功,誰就能贏得人工智能這場核戰爭的勝利。
結語
不管智能家居格局如何變化,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家居產業正在加速市場化步伐。在不久的將來,智能家居也許會成為每個家庭的標配。智能家居市場能否成為“風口上的豬”,令人期待。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