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發布消息稱,由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在西南印度洋通過驗收和試驗性應用的考核,未來可正式投入使用。
中國自主研發水下機器人“潛龍2號”通過考核
據介紹,本次海上作業打破了我國深海潛器下潛持續時間、勘測面積、穩定性等紀錄,也發現了多處熱液異常點。同時,它在地形地貌極其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完成了200多平方公里的勘測,并首次帶回精細的海底地形地貌圖。
“潛龍二號”全稱為“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重量為1.5噸。總體目標是通過一套4500米級的自主水下機器人,并以此為平臺,集成熱液異常探測、微地形地貌測量、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測等技術,形成一套實用化的深海探測系統,用于多金屬硫化物等深海礦產資源勘探作業。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裝備與技術”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負責,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制。
據“潛龍二號”總設計師、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劉健研究員介紹,本次“潛龍二號”在西南印度洋海上作業共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航段為“潛龍二號”的驗收試驗。8次下潛完成了所有考核項目,這是中國首次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水下機器人執行洋中脊熱液區大洋探測任務。其獲得熱液區的近海底精細三維地形地貌及磁力數據,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攝取洋中脊近海底高分辨率照片,成為中國大洋熱液探測的重大突破。
在第二航段的試驗性應用階段中,“潛龍二號”共完成了7個長航程探測任務,累計航程近七百公里,探測面積達218平方公里,測深側掃數據、磁力探測數據、各種水文環境參數數據均完整有效,同時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其中,單次下潛最大探測時間達到32小時13分鐘,最大航行深度超過3200米。4個連續長航程的成功探測創下了中國深海自主水下機器人之最。
目前,研制深海自主水下機器人,對提升我國深遠海資源開發的國際競爭能力,提高我國深遠海資源開發利用規模與水平,具有國家戰略意義。本次“潛龍二號”西南印度洋的試驗性應用成功,填補了我國深海硫化物熱液區自主探測技術裝備的空白,更將為我國大洋深海資源調查做出更大的貢獻。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