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依舊位于全球第一,但五年后,隨著“美國制造”的強勢回歸,中國制造業可能失去全球頭把交椅。
2016年04月1日,安徽省淮北市,一家機械設備制造企業的職工在加工機械設備。
圖片來源:五河/視覺中國
周三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依舊位于全球第一,但五年后,隨著“美國制造”的強勢回歸,中國制造業可能失去全球頭把交椅。
上述題為《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的報告由德勤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其研究是在對全球超過500名制造業CEO和高管進行調研訪問的基礎上得出。2016年,制造業競爭力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
受訪的企業首席執行官一致認為,先進的制造技術將是釋放未來競爭力的關鍵。例如預測分析、物物相連的網絡(也稱“物聯網”)、智能產品和智能工廠為特征的“工業4.0”,以及先進的材料,都是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研究指出,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發展將是未來制造業的主要特征。制造業目前正處于一個可持續、智能、安全和迅速崛起的階段,而美國將是這一行業轉型的領導者。
德勤全球消費與工業產品領導合伙人TimHanley認為:“美國正在開發先進的制造技術,包括智能互聯的產品和工廠;同時,美國在預測分析以及先進材料方面也屬世界領先,而這些因素正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每三年發布一次。全球企業高管們表示,人才、成本競爭力與勞動生產率是驅動制造業競爭力最重要的三大因素。2010年、2013年和2016年的三份報告中,得益于成本優勢,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均位于全球第一,無愧于“世界工廠”的稱號。
2010年迄今,五個重要制造業國家的競爭力排名變化。數據來源:德勤
但是,制造業的發展正越來越重視另外兩個因素。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排名每三年就會上升一名,從2010年的第四名上升至2016年的第二名。德勤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預計,到2020年,美國將在制造業競爭力方面超過中國,位居全球第一。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迅速增長得益于城鎮化以及人口紅利,另外中國本身就是強大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并且擁有比周邊其他國家更好的基礎設施。過去十多年,中國制造業也抓住了中產階層興起的機遇,借助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來實現自身的發展,已從最初的生產廉價商品為主,發展到建成完整的產業鏈。
不過,人口紅利已經漸漸遠去。去年10月,由于擔心中國社會“未富先老”,政府進一步放寬實行超過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允許“全面二孩”。過去十年,國內勞動力成本一直在增長。2005年-2015年,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年復合增長率達16%。由于擔心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發達經濟體的跨國公司正將生產轉移至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或者遷回本國。
創新和監管效率也帶來了問題。從2000年到2014年,中國國內研發總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已從0.9%提高至2%。從絕對值來看,研發開支從410億美元增長至超過3400億美元。事實上,在研發支出方面,中國僅次于美國,專利申請數量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盡管如此,知識產權保護法的執行情況引人憂慮。根據美國商會的數據,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國位居俄羅斯等許多新興經濟體之后,但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前。在監管方面,世界銀行的研究指出,中國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與其他大型經濟體的差距很大。
改革與轉型過慢令中國制造業面臨反思。盡管“一帶一路”以及“供給側改革”等政策能幫助制造業處置多余的產能,但要想全面追趕制造業強國,以提升自己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中國仍需其他措施的補充。
德勤中國工業產品與服務主管合伙人董偉龍表示:“中國政府已注意到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并正在大力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的計劃,同時落實相關舉措。”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