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近年來,在綠色、環保、節能的大環境下,中國逐漸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并帶動鋰電池產業的發展。全球主要企業順應趨勢潮流,紛紛加快在中國布局的腳步。與此同時,受益于下游3C行業需求穩健增長,我國鋰離子電池成長空間巨大。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鋰離子電池新增投資近8成集中在中國,年投資規模在1億元以上的鋰離子電池項目就有25個,三星SDI、LG Chem等跨國企業積極在中國布局鋰離子動力電池。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鋰電池的生產大國。據CNESA項目庫不完全統計,近五年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的增速明顯高于全球市場,年復合增長率(2010~2015年)為110%,是全球的6倍,其中鋰離子電池裝機份額最大,為66%。2014年我國鋰電池產量達到了52.9億只,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0%左右,全球占比達到了70%左右。2015年上半年鋰離子電池累計完成產量24.2億只,同比增長3.8%。根據《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白皮書(2015版)》,2014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達到715億元,同比增長15%,預計2015年中國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將達到850億元,同比增長18.9%。
動力鋰電池需求井噴
隨著智能終端市場增速放緩,消費鋰電市場發展逐漸平穩。根據工信部預測,2015年我國消費鋰電池市場需求約為30GWh,同比增長5%。我們預測未來3年內,消費鋰電池CAGR維持在5%左右,2016年將達到31.5GWh,2020年將達到40GWh。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將帶動動力鋰電池需求井噴。據工信部數據,2015年國內新能源車累計生產34.05萬輛,同比增長3.4倍。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生產15.22萬輛,同比增長2.8倍,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生產6.26萬輛,同比增長2.5倍;純電動商用車生產10.25萬輛,同比增長10.4倍,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生產2.32萬輛,同比增長91.1%。 我們估計2015年的動力鋰電總需求量達到20GWh左右。預計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車200萬輛的預測產出下,動力鋰電的需求有望達到70GWh左右,市場空間巨大。
而根據業內媒體預計,2015年中國鋰電生產設備產值達到78億元(不含進口設備),同比2014年38億元的產值增長了105.3%。預計2016年鋰電設備市場規模在130億以上,同比增長66.7%。到2020年鋰電設備市場規模356億元,國產設備產值將達到285億元,國產設備占比提高到80%。
鋰電設備領域迎來景氣周期
根據業內媒體調研,2013年國內涉及鋰電池生產設備領域的企業有278家,但是具有一定技術核心、規模較大的企業數量很少,當時既沒有鋰電設備上市公司,也沒有年產值超過3億元的鋰電設備企業,產值在1億~3億元之間的企業只有13家,而其他265家鋰電池設備企業營收均不超過1億元。
到2015年底,國內鋰電設備上市公司已經有先導智能、贏合科技、智云股份(通過收購吉陽科技進入鋰電設備行業),后期還將陸續有公司上市。目前龍頭公司先導智能2015年收入已經超過5億元,贏合科技2015年收入超過3.6億元。受益新能源汽車行業爆發式增長,鋰電設備行業正迎來成長期,即使未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逐步退出,預計隨著技術的日趨成熟,新能源汽車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在具體公司上,智云股份通過收購吉陽科技和鑫三力,分別切入鋰電設備和3C自動化領域。簽訂1.1億大額鋰電設備合同,如期交付是大概率事件,公司鋰電業務板塊將增厚業績;新產品推出作為新增盈利增長點,3C自動化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先導智能作為國家兩化融合示范企業,為客戶提供系統集成和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打造理想智能工廠。目前正加快智能工廠建設,與IBM合作開發了“先導云”和大數據中心,建立全價值鏈的協同平臺。預計未來公司將圍繞工業4.0拓展新產業,不局限于現有產業鏈,積極向外延伸,發力智能制造。
贏合科技通過收購新浦加強了在后端檢測設備的技術實力,判斷未來會繼續選擇業內優秀企業進行整合,實現優勢互補。目前與主要動力電池廠商國軒、沃特瑪、鵬輝、億緯鋰能等均有良好合作關系。伴隨著動力電池需求爆發,有望在市場擴張時期率先受益。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