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交管部門每周都會發布過江(湖)車流量數據。上周起,長江大橋過江車流量由以往的人工計數改為地磁傳感計數。此前,為迎接“漢馬”整修橋面時,上橋處地面安裝了7個地磁傳感器。近日,從交管部門獲悉,這種地磁傳感裝置正進一步應用于該市智能交通體系建設。
據了解,這種地磁傳感裝置是武漢本土科研企業恒達智慧城市交通研發有限公司的專利產品,除長江大橋外,已在東湖隧道、楚河漢街等多個路段安裝使用,逐步替代傳統的線圈,可有效實時探測車流量、車速,自動優化調整路口紅綠燈配時等。
武漢智能交通體系的信息捕捉,由傳感線圈、高清攝像頭、地磁傳感器、GPS定位信息等多個系統完成。由于城市建設施工,最早成為智能交通系統的線圈被大量破壞,使用率日漸下降,高清攝像頭、GPS定位信息、地磁傳感設施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智能交通領域。
東湖隧道建成后,隧道地面上每隔500米安裝了一個地磁傳感器,用于采集交通參數,除了精確記錄車流量,還能對每輛車進行測速,實時獲取車速最快路段等數據,通過無線網絡傳回交管部門指揮中心。
此前,地磁傳感器存在信號不穩定、覆蓋區域小、能耗大等缺陷。武漢恒達公司科研人員攻克了這三大技術瓶頸,取得8項專利,生產出新一代地磁傳感器。
該公司技術總監介紹,現在應用于武漢智能交通系統的地磁傳感器,采集的數據準確率達99%,可通過300米內的交換機傳輸數據,埋入地下后能保持5年以上不更換電池,并實現與紅綠燈控制機協同,真正實現紅綠燈智能化。
目前,地磁傳感器在楚河漢街、金銀湖地區等全市100多個路口應用于交通數據采集、協助交通誘導等智能交通領域,還被應用于導航軟件,以提高在路況、停車位發布方面的準確度與實時性。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