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報》發表了名為“發掘工匠背后的精神財富”的文章。其中指出,隨著追求品質意義與價值多元的群體日益增多,社會對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的需求,已經無比現實。今天的“每日一評”筆者就淺談對“工匠精神”的看法。
致匠心 訴“工匠精神”
猶記得曾幾何時,筆者曾大度褒揚過“德國制造”,同時對于國人追求德國制造表示無可厚非。但近日,國際知名運動品牌耐克以專利侵權為由首次將中國鞋企告上法庭,令筆者頗無奈。耐克方對此表示,中國鞋類制造商福建Bestwinn公司生產、使用、出售或出口到美國的運動鞋,在款式外觀上與耐克擁有專利的運動鞋一模一樣,侵犯耐克至少20個設計專利權。據了解,耐克曾多次警告國內部分鞋企,關于專利侵權的問題,但國內“山寨耐克”屢見不鮮。其實不光運動品牌山寨產品令人防不勝防,一些制造商能把手機“蘋果”標志改成“梨”進行出售,也是百聞不如一見,更別提“大米”手機和“明星同款”產品?! ?br/>
街頭山寨廣告
國內制造業如此“猖狂”的山寨行為,實在令筆者吐槽無力。在瀏覽相關新聞的時候,筆者打開底下評論,發現看客們早已習以為常,有的甚至舉出更夸張的例子來當談資。在這樣的不良環境下,國內制造業難道早已拋棄了“工匠精神”。3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做出重要批示,其中就提到“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將“工匠精神”推上討論熱點。在筆者看來,中國人一直不缺乏這種精神。以筆者最近研讀的春秋史為例,就有工匠大師魯班、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以及師出同門的干將等“行業精英”無不在闡明國人其實不缺乏“工匠精神”。為何到現代文明社會,國人驕傲的制造業卻涌現山寨橫行的風氣。
我們一直承認中國是制造大國,卻不敢自稱制造強國,原因就在于缺乏創新,核心技術靠進口,嚴重依賴國外技術。給人一種我們的工人擅長搬運和拼裝的形象。從概念上理解“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其中的內涵還包括,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耐心專注的投入以及專業敬業的品質?,F代經濟發展迅速,不少工廠已經推出機器換人計劃,甚至有不少媒體發表過機器換人將導致大量失業的報道。這種情況下,工人們的“工匠精神”更加可以發揮極致。因為越是細致的工作越需要細心的人類,這是機器人無法比擬的,就如瑞士生產的精細機械手表,這些產品所打出的廣告都是“純手工打造”,普通消費者看重的正是純手工制,愿意為其出大價錢。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把重復單調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可以讓人類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深層次的事。
工匠精心打造手表
正如《人民日報》所陳述的那樣,大批量的復制生產,帶來相似甚至一樣的物品,有利于保證質量的底線的同時,也拉低成本,降低費用,無疑是社會的巨大進步。工廠大規?!皺C器換人”,亦是大勢所趨,無疑不再催促工匠們,早日拾回工匠精神,不被機器人所淘汰。對于個人層面來說,筆者發現一段話,值得共勉。工匠精神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其核心在于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追求完美,往往成為大家詬病“處女座”的原因,有時候這種追求完美的精神,反而受到企業的推崇,“工匠精神”中也包含了這種完美主義。我國的制造業,不需要“差不多精神”,消費者不需要大量的山寨產品。在筆者看來,如果有更好的正品選擇,誰還會去購買山寨產品,運動產品也好,電子產品也罷,提升我國產品總體質量和檔次是目前制造業急需改變的狀態?!皟r廉”不是優勢,“物美”才是消費者永恒的追求。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