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一鳴
物聯網是一項新興的網絡技術,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物聯網的出現正在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必將把我們帶入一個信息與物流相結合的嶄新時代。為了物聯網能更好地為我們服務,就要研究和解決物聯網存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物聯網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一些解決的辦法,希望能對中國物聯網的發展起到了一些的作用。
2009 年8 月7 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傳感網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溫總理的號召進一步開啟了中國全面關注和研究傳感網的序幕,北京、上海、福州、深圳、廣州、重慶、昆山、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加快了物聯網發展的布局,工信部也編制了“十二五”物聯網發展專項規劃。
1 物聯網的概念與認識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是1999 年提出的。到了2005 年11 月17 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 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2009 年1 月28 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 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但是,目前人們對什么是物聯網還存在著某些誤區,如:
(1)把傳感網或RFID 網等同于物聯網。傳感網或者RFID(射頻識別)網只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但絕不是物聯網的全部;
(2)把物聯網當成互聯網的無邊無際的無限延伸,把物聯網當成所有物的完全開放、全部互連、全部共享的互聯網平臺;
(3)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互聯的無所不在的網絡,因此認為物聯網是空中樓閣,是目前很難實現的技術;
(4)把物聯網當成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基于自身認識,把僅僅能夠互動、通信的產品都當成物聯網應用。
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物聯網對“物”有一定的要求,它必須滿足九個條件:
(1)要有相應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數據傳輸通路;
(3)要有數據發送器;
(4)要有一定的存儲功能;
(5)要有操作系統;
(6)要有CPU;
(7)要有專門的應用程序;
(8)遵循物聯網的通信協議;
(9)在世界網絡中有可被識別的唯一編號。
因此,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2 物聯的發展及存在問題
物聯網從提出到今天,用途已十分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監測及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
我國也有很多地方用上了物聯網技術,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防入侵系統、濟南園博園中的ZigBee 路燈控制系統、2010 年上海世博園區中的羅森便利店中的會說話的飯盒以及世博園內的門票、監控系統等都已依賴于物聯網技術的使用。當然,物聯網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將影響物聯網的普及與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成本問題
物聯網產業是要把物與物連接起來進行控制與管理,這就決定了物聯網的發展必將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催生更多的應用。在初期,由于電子標簽與讀寫設備貴,所以價格高就難避免,而成本高,大規模的應用就難形成,沒有大規模的應用,成本高的問題就更難以解決。這樣,物聯網的發展將受到限制。
2.2 安全問題
這個問題包括國家企業安全和個人隱私權,中國大型企業、政府機構,如果與國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如何確保企業商業機密、國家機密不被泄漏?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而對于個人,由于在物聯網中,傳感網的建設要求RFID 標簽預先被嵌入任何與人息息相關的物品中。可人們在觀念上還不能接受自己周圍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時刻都處于一種被監控的狀態,這直接導致嵌入標簽勢必會使個人的隱私權問題愛到侵犯。因此,如何確保標簽物的擁有者個人隱私不受侵犯便成為射頻識別技術以至物聯網推廣的關鍵問題。
2.3技術標準
目前行業技術主要缺乏以下兩個方面標準:接口的標準化;數據模型的標準化。雖然我國早在2005 年11 月就成立了RFID 產業聯盟,同時次年又發布了《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指出應當集中開展RFID 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 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標準。但是,中國的RFID 產業仍是一片混亂。技術強度固然在增強,但是技術標準卻還如鏡中之月。正如同中國的3G 標準一樣,出于各方面的利益考慮,最后中國的3G 有了三個不同的標準。
2.4 商業模式
物聯網分為感知,網絡,應用三個層次,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將有多種選擇去開拓市場。這樣,在未來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商業模式變得異常關鍵。對于任何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來說,出現一種新型而能成熟發展的商業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結果,可是這一點至今還沒有在物聯網的發展中體現出來,也沒有任何產業可以在這一點上統一引領物聯網的發展浪潮。
2.5 知識產權
在物聯網技術發展產品化的過程中,我國一直缺乏一些關鍵技術的掌握,所以產品檔次上不去,價格下不來。缺乏RFID 等等關鍵技術的獨立自主權,這是限制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3 解決辦法
3.1 成本方面
物聯網的發展既是技術科技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國家要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一是要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可以在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投資力度,為企業提供優厚的貸款政策,或者直接對一些重要的國有企業進行直接撥款,這些資金上的保證可以降低企業的應用成本,推動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二是要在政策上提供動力支持,如對新設備的使用進行補貼,對進入這一行業的審批適當的放寬。此外,還必須明確物聯網的相關標準和規范,這樣才能統一認識,實現應用的規范,統一標準,統一系統,也是一種低成本運營的方式。
3.2 安全方面
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因為物聯網的實現不僅涉及技術方面的問題,同時還會涉及有關管理、協調、合作及個人隱私等多方面問題。所以,除了對技術本身進行改進之外,更重要的是國家要出臺一系列相應配套的法律和規范。而在技術上需要改進的是加強物聯網中的加密機制、節點的認證機制、訪問的控制技術等等。高度重視共性技術標準的制定,重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建設物聯網技術產業標準體系。就是應在互聯互通等共性問題方面盡早制定出相應的標準,如統一編碼規則、基礎應用平臺的中間件接口標準等。同時,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勢必與務類行業應用、個人應用緊密相關,因此在制定標準過程中應廣泛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協調創新的機制,這樣,才能制定出適合行業應用、順應產業發展的物聯網標準體系。
3.4 商業模式方面
要高度重視物聯網在中國制造和在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中的戰略性地位。在物聯網的推進策略上,應充分考慮到中國制造的產業基礎和優勢,將物聯網相關技術作為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技術含量和報務品質含量的關鍵手段。同時,要把物聯網和發展“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經濟”相結合,充分利用物聯網能夠實現更精細、更簡單、更高效管理的特性,通過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效應促進物聯網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5 知識產權方面
積極發展各種智能傳感器件和各種遠程控制器件的相關產業,為遠程操作各遠程現場感知技術打好基礎,并進行技術儲備,形成相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同時,引導企業和研究機構積極申請與物聯網相關技術的專利,以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方面的專利池,并積極參與各種物聯網相關的標準制定工作,爭取在物聯網的各種國際標準制定中具有話語權。
此外,還要重視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因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激勵高技術產業中的技術創新,提高高技術企業創新能力。也可以促進高技術成果的轉化。即通過市場在以下三個方面促進了高技術的轉化:
(1)使高技術成果有明確的市場主體;
(2)高技術有利的市場地位誘發了科研成果的應用;
(3) 促進科研—開發—應用一體化的形成。更可以創造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