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哥倫比亞科爾多瓦省自由港市的山坳里,中國企業在哥倫比亞承建的第一個電站項目——加勒比電力公司三號電站二期工程首次實現了滿負荷運行。這座完全采用中國設計、中國技術的電站,不僅帶動國內相關產業加快出海步伐,更倒逼著浙江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在杭州錢塘江畔的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總部,項目總承包方中國聯合海外工程公司副總經理胡文生,給記者展示了4張項目照片:完工前的、完工后的、全景的和特寫的。“大到電站的鍋爐、汽輪機,小到一個開關,采用的全部是中國設計、中國技術和中國設備。”胡文生指著照片說,包括杭州陽力鋼結構有限公司、浙江開關廠有限公司在內的共計49家浙江企業投身到電站的供貨與施工當中,合同金額超過3億元。
“‘中國聯合’整合產業鏈上的資源和技術,協同各家企業集中‘火力’攻克大項目,大大提升了地方企業在海外的競爭力,近幾年我們‘出海淘金’的步子越邁越大!”“陽力鋼結構”副總經理高張興告訴記者,以前單打獨斗,公司在海外市場拓展中步履維艱,不僅缺乏競爭力,還常常在合同談判中處于劣勢。而在這次電站二期項目中,公司拿下2000萬元的分包合同,負責電站鋼結構主體的供貨工作。
這些海外項目也帶來了倒逼企業轉型的契機。在哥倫比亞,通常采用的是美國標準和哥倫比亞當地標準,使得習慣使用中國標準的設計師、施工員剛開始就遇到不小困難。
為了達到加勒比電力公司的要求,在初期審圖階段,“中國聯合”就派出了結構、水處理等專業的多名“骨灰級”專家遠赴南美商討修改方案,光是設計圖紙就修改了三四次,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時間,才使得設計圖紙全部達到對方標準,契合當地環境。“在不斷達到對方要求的歷練中,我們自身的技能也得到提高。”高張興透露,項目完成之后,公司多個方面的技術開始向國際標準靠攏,施工方式也從粗糙向精細化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也讓哥倫比亞逐漸認可了中國標準。加勒比商業運行股份責任有限公司一份報告顯示,項目設計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均只占當地環保標準的60%左右,而二氧化硫排放幾乎只相當于當地環保標準的1/4,讓環保標準非常嚴格的哥倫比亞當地人豎起了大拇指。
這座電站對當地來說也“不簡單”。“哥倫比亞目前的水力發電占到總發電量的2/3強,火力發電處于劣勢,一旦到旱季,當地用電就會比較緊張。”負責海外工程業務的“中國聯合”副董事長錢向東告訴記者,電站目前的總發電量占哥倫比亞全國火力發電量的1/3,按照家庭月平均150度的用電量計算,至少解決了150萬當地人的用電需求,是當地最大的火電站。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