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寶馬總部工廠大規模無人化工廠,還是MAN公司的人機合作的工廠,這種基于信息化的技術此前在德國各類企業中已有廣泛應用。南方日報德國調研組在走訪的過程中,無論是德國企業一線從業者,抑或德國研發人員、經濟學者均認為,工業4.0并不是一項新鮮技術,也并非政府倡導后才熱起來的應用。
漢諾威應用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赫爾貝格曾擔任格戴姆勒·克萊斯勒股份公司高級經理,在奔馳公司負責信息化應用,也多次為中國企業提供信息化培訓。他說,現在各種概念層出不窮,但各說各話,容易造成迷失。比如很多人認為智能手機有“腦袋”,但實際上其智慧并不是來自手機本身,而是依靠其背后強大的信息體系支撐。
回到當下熱議的工業4.0,不久前該大學曾面向漢諾威地區做過一項專題調查,結果顯示大企業離工業4.0比較近,而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離工業4.0比較遠。“這是不是反映了真實情況呢?“赫爾貝格說,調查進一步追問就發現,實際上很多企業都在做虛擬網絡,這本身就是工業4.0的一部分,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而已。當地有一家做金屬加工的公司在天津設立了工廠,他們通過信息技術,把實時采集到數據從天津直接發回德國總部,這本身就是一種工業4.0應用。
“工業4.0所需要的技術并不新。”赫爾貝格說。比如數據庫的概念在40年前就已經有了,ERP也是每家中國企業都知道的技術,各種電腦控制和輔助的生產、設計技術也非常成熟。“因此,工業4.0更多是如何利用好這些已有的技術將生產串接起來邁向虛擬生產。”
所謂虛擬生產,是指依靠信息的傳送,用虛擬的設備把上下游價值鏈中看得見的生產設備組織起來,實現高度地靈活生產。這種形式以前更多應用于服務性行業,如今開始向生產領域延伸。比如在軟件供應領域,企業可把一個訂單分解成為若干個小模塊,分包給不同的合作伙伴,最后組合成為一個產品,當另一個訂單需要不同的產品時,它立馬又可以將各種小模塊進行靈活組合,形成新的產品。“未來的工業生產也是這樣,企業可能有很多生產‘插頭’和‘接口’,不同的組合就能生產不同的產品。”赫爾貝格說。
赫爾貝格進一步強調,不要以為一個工廠里,工人拿著平板終端或者手機進行對話,就是工業4.0,這是非常錯誤的概念。實際上,工業4.0的一步步發展之后的綜合效果。至于究竟要不要實施工業4.0,或者要從哪一個環節做起,更多應該取決于整體的效益。他之前在奔馳公司工作,也曾試圖用幾十萬歐元來推動生產環節的信息采集和串接,但最后公司并沒有批準這個項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效益,或者說投入產出比達不到要求。“因此企業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來做出自己的選擇。”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