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美國就有傳言醞釀貿易戰,這場戰役從公布征收關稅名單到今年7月正式打響,沸沸揚揚曾占據熱搜多時。從美國加征的關稅產品來看,美國專攻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而中國則對美國的農產品開刀進行反擊。按理來說,隨著農產品關稅的增高,美國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將有所減少,勢必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然而等真正貿易戰打響后,普通民眾卻沒有多大感知,主要是因為在農產品領域我國擴大了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比率,那么接下來筆者就帶你來看看我國近期擴大了哪些國家的農產品進口。
印度:中方允許擴大大米進口品種
消費者對印度香米實際上早已不再陌生。然而,今后中國市場上將不止出現印度的“香米”這一種大米品類。據印度《商業標準報》報道,日前,中國同意從14家印度大米出口企業進口印度大米,并允許非印度香米的其他種類大米的進口。可以看到做出這一決定時,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正愈演愈烈,擴大印度大米進口品種、進口企業有利于中國尋找除美國外的新供應市場。
緬甸:綠豆六成用于出口中國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7年,緬甸的綠豆出口一直較為平穩,占據其他出口豆類不到三成。隨著今年緬甸綠豆將主要出口國瞄準中國,該地綠豆出口在4月至6月,占比超過36%,已領先其他豆類。這些綠豆六成被用于出口中國市場。據悉,該地雨季和涼季綠豆可種植面積達30多萬英畝,每年能產出約100萬噸綠豆。但本地對綠豆產品的消耗量不大,大量出口中國既解決了綠豆的出口難題,也擴充了中國綠豆這類農產品的進口渠道。
挪威:中國解除部分禁令推動三文魚進口
隨著各國文化交融,三文魚這種魚類市場逐漸在中國擴大。據統計挪威三文魚對華出口量在兩年間上升548%,中國還出現淡水三文魚以彌補三文魚不足的現象,然而國人更青睞于海產類三文魚的口感,為此擴大三文魚的進口成為必然。今年七月,我國取消對挪威三文魚的部分進口禁令。這項政策能夠緩解我國市場對三文魚的大量需求,甚至有預測稱今年下半年中國進口挪威三文魚的數量有望翻倍上漲。
澳大利亞:中方降低關稅滿足國人對高品質海鮮的需求
澳大利亞同樣是我國的海產品進口大國,據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海產品對華出口從2016年的8500萬澳元飆升至去年的3.58億澳元。因為較為嚴格的質量把控,澳大利亞出口的海鮮類產品逐漸被國人打上高價值、高品質的標簽,在這一形式下,我國對澳大利亞海鮮產品如龍蝦、鮑魚、海參、大西洋三文魚等征收關稅下調至2%-3%。相較于原先10%以上的關稅來說,將促進更多高品質海鮮產品的涌入。
俄國:解決我國大豆進口難題
大豆是我國針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中的一項重要反擊策略,在提高關稅減少美國大豆進口的同時我國也不斷尋求新的大豆供應商。俄國遠東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潛力的地區。2017年數據顯示,俄國大豆產量達360噸,其中五成以上產自遠東地區,僅阿穆爾州就占據35%。其中阿穆爾州已經投產豆油加工廠并向中國出口,未來還計劃出口大豆分離制品。
此外墨西哥不久前與我國簽署了16個農產品輸華協定,進一步豐富輸送我國的農產品品類。進口我國的農產品部分用于鮮食,但也有更多用做深加工原料。在原料產地變更的當下,我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還需加強對食品原料的檢測,確保我國食品安全。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