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美國人》評選出的2018十大新興技術中,人造肉技術同人工智能、基因驅動技術、量子計算機算法等一同入選。據悉,該次評選標準包括會對社會和經濟帶來巨大效益,技術尚處于早期開發階段,但吸引了大量群體進行研究等。
人造肉源于人們對掠奪自然界的“不忍”:耗費人們大量心力培養出來的禽畜往往只有幾個部位進入了人類的食用流程,對這些部位進行培育或對肉質口感進行仿造是初衷。而隨著這一產業的逐步深入,人們發現人造肉逐漸顯露出更多的好處,像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環境污染、濫用藥劑最終會隨著食物鏈流入人體,人造肉的生長環境使得其沒有這方面的煩惱。再加上部分人造肉在實驗室環境下形成,由此看來,隨著當今時代人們對吃的健康與環保等產業的關注,未來人造肉產業勢必會有更遠大的前景。那么想要入局這一新興產業需要準備哪些設備?
大豆拉絲蛋白生產線產出素肉口感好
在我國,早先就有傳聞佛教齋菜能將蔬菜做出有肉型、肉香、肉味的假肉。而利用植物制作出肉滋味的各類素肉食品在辣條、麻辣燙這類地方也很常見。由植物演變而來的人造肉口感較為優質,無論在素食圈還是作為普通人的零食都深受喜愛。
一般來說,大豆通過設備加工成拉絲蛋白,再加各種調料就能夠生產出雞肉味、豬肉味、牛肉味等肉類口味的產品。因此,素肉的生產離不開大豆拉絲蛋白生產線。大豆拉絲蛋白生產線一般由拌粉機、螺旋提料機、雙螺桿擠壓機、切斷機、風送機、烘干機、冷卻輸送機等設備構成。通過這些設備的共同作用對大豆原材料進行混合均質、粉碎捏合、蒸煮熟化、擠出成型等,使得大豆在生產過程中產出層狀肌纖維結構,形成肉類纖維質感。
3D打印設備完美復刻肉類
3D打印作為一種能夠在3維立體空間將物體完美復刻的技術,逐漸被美食圈大加利用。最初3D打印多用于食品的個性化定制。而將3D打印運用進人造肉生產主要利用了其可利用生物細胞計數生產食材的特質。
相較于利用肉糜作為打印材料復刻肉類,3D打印人造肉片目前還是一個理論概念,據悉要先從動物身上取下活性細胞,使活性細胞逐漸繁衍分離后,誘導細胞產生膠原蛋白。3D打印設備在這時介入,將這些細胞和膠原蛋白按照人造肉的樣式進行堆疊,從而產出人造肉類。
實驗室設備上陣培育人造肉
除了用植物以假亂真,人造肉中利用實驗室設備進行肉類培育也是極為熱門的一種類別。在實驗室中生產人造肉主要利用了動植物細胞自身的分裂繁殖性能,通過設備提供適宜的溫度環境推動細胞的分裂繁殖,從而形成肉類。
實驗室設備主要包括生物反應器、細胞培養液等。其中生物反應器需要模仿生物機體,營造出適宜細胞繁殖的環境,而細胞培養液則主要供給細胞繁殖過程中需要的營養物質。當前,已有不少企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但因為造價過高、肉質口感有所欠缺并沒有大范圍推廣。因此目前執著于在實驗室進行人造肉生產的企業多數在降低細胞培育造價以及提升肉質口感方面做努力。
在當前環保局勢愈發收嚴的情況下,有統計發現,人造肉在耗費地球資源、產出污染氣體等方面較養殖禽畜有極大改善。因此國外不斷有企業對人造肉進行研究探索,試圖搶占市場。但這一領域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在前期加大科研、人才力量投入,我國企業不妨在看準機械設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嘗試。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