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個漲停板”、“股價最高峰到達327元”、“總市價高達400億元”,擁有這一系列注腳的暴風科技在一年多來憑借著“VR生態圈”賺足了眼球。VR的火熱讓業界迫不及待地為2016年貼上了“VR元年”的標簽,這不禁要人遙想起7年前的“3D電視元年”——同樣的熱門關注、同樣的各大企業紛紛涉足。然而時過境遷,3D電視卻悄然淡出了公眾的視野,歷數其邊緣化的過程,不知能否為VR提供前車之鑒?
帶眼鏡的3D電視來去匆匆
在“靠概念驅動”的電視業界,新技術、新噱頭都能成為彩電企業市場的營銷點。2009年好萊塢科幻大片《阿凡達》的熱映讓3D視覺技術成為爆點,國內外彩電廠商紛紛跟進,使2010年成為“3D電視元年”。
在市場方面,隨著各大彩電品牌對于3D技術的大幅宣傳,消費者對3D電視的認知度迅速提高,在當年就超過了80%。同時3D技術在彩電上的應用也迅速成熟。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3D電視出貨量約480萬臺,滲透率約12%,2012年出貨量則增至978萬臺,滲透率達23%。
廠家方面,彩電上下游企業紛紛開始用“3D概念”搶占市場:如三星、LG在2010年初迅速發布了3D新品,而索尼更是借“3D世界杯”的概念試圖在內容制作上占據主動;同時,三星、LG兩大品牌各自確立自己的技術流派——快門式技術和偏光式技術,并紛紛拉攏國內彩電企業成立聯盟。一時間,“門派之爭”狼煙四起,成為熱門話題,包括海信、創維在內的很多電視廠商負責人都認為,3D功能將成為未來電視的標準配置。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各彩電企業紛紛準備為3D技術流派“鹿死誰手”而摩拳擦掌之時,3D電視的銷售量卻突然來了一個高開低走——據中怡康數據顯示,從2013年3D電視銷售量達到2000萬臺的頂峰后,便出現了“腰斬式”的大幅下降:2014年3D電視銷售量直降至1100萬臺,而2015年全年的3D電視銷售量僅為500萬臺。到今年初,據DTG官網報道,三星和LG均計劃逐步淘汰3D電視技術。三星將不再在新產品中安裝3D功能,而LG也計劃將其產品線中3D電視的數量減半。同時,飛利浦也將和LG一樣,將重心投向OLED電視,其產品戰略及規劃的負責人Danny Tack甚至宣稱:“帶眼鏡的3D電視已經死了。”
裸眼3D電視叫好不叫座
“3D這項技術本身并沒問題。”中怡康黑電研究中心總經理彭顯東向筆者說道,但是在和電視結合之后,成品卻略顯粗糙。”3D電視產業發展不及預期,與3D顯示方式收看舒適度不佳有極大的關系,不論是快門式還是偏光式3D電視,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總會借助3D眼鏡。除了額外的設備帶來的不便之外,長時間的觀看還會帶來頭暈、目眩等不適,極大束縛了3D的應用領域。
“其次,可供消費者選擇的3D電視內容也很少。”彭顯東進一步解釋道,由于目前3D片源嚴重匱乏,收看3D電視頻道,還需要高清機頂盒、3D藍光DVD播放器等設備,加之3D收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使得消費者在購買之初便望而卻步。對此,負責飛利浦產品戰略及規劃的高管Danny Tack表示,不僅3D資源比較匱乏,而且沒有人真正在意3D效果,更重要的是3D功能還會讓電視本身變得更加復雜,而用戶想要的只是簡簡單單的觀看體驗。
市場研究機構IHS的最新報告指出,由于內容、價格和技術問題,3D電視是一個失敗的產品。人們必須佩帶眼鏡才能觀看3D電視,而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
針對3D眼鏡的短板,部分廠家開始嘗試升級“裸眼3D”電視技術——通過在液晶面板上加上特殊的精密柱面透鏡屏,將經過編碼處理的3D視頻影像獨立送入人的左右眼來產生立體效果,可以使用戶無需借助立體眼鏡即可體驗立體感覺,同時能兼容2D畫面。
“但是,它卻碰上了VR。”彭顯東表示,電視技術的發展需要充分考慮到市場需求,“當3D技術在電影領域受到熱捧時,生硬地將其強加在電視上很容易遇到‘水土不服’的情況。”一方面,由于當下大尺寸電視成本居高不下,一般的家用彩電又很難達到院線屏幕的效果,使得裸眼3D電視出現“叫好不叫座”的情況;而另一方面,由于時下VR應用設備與一般3D電視相比更能為用戶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使得裸眼3D電視好容易擺脫備受詬病的額外設備后,不禁感慨生不逢時。隨著市面上能看到的3D電視越來越少,3D功能似乎即將在未來的電視陣容中消失。
VR會步3D電視的后塵嗎?
而就像當年許多電視廠商紛紛押寶3D電視一樣,VR再次成為企業押寶的風口。日前,國外VR媒體RoadtoVR發布了關于中國虛擬現實頭盔市場的調查報道,報道稱,VR手機盒子每天的零售銷量達到1000臺,而每天分銷到渠道的數量更是達到10000臺。目前,電視廠商、手機廠商以及上游面板廠商均在國內掀起了一場VR投資熱,不到兩年間,上百家VR公司相繼成立,中國已經成為VR的一片熱土。
盡管有著和3D電視類似的短板——片源少、額外設備、佩戴不適以及成本高昂等。在設備方面,移動VR設備還很不成熟,PC端VR頭盔體驗較好,但目前全球不足1%的PC能夠支持它的順暢運行。而且現在絕大多數VR頭盔仍不能徹底解決“長時間觀看會出現不適”的問題;在內容方面,技術標準尚未統一。亦如同當年3D電視的流派之爭,在整個VR產業鏈中,各種技術手段風起云涌,廠商各自為政;在受眾方面,VR需要比3D電視花費更多功夫去培育觀眾。當3D電視面世時,人們已經接觸3D電影好多年。但是,對于VR的概念,很難讓消費者一時理解并接受。
然而,與3D電視相比,它擁有著一張王牌——VR提供的觀影感受是目前最好的IMAX電影都無法比擬的。如果各VR技術公司和內容供應商能夠持續為觀眾提供這種核心體驗,那么觀眾也許能夠逐漸接受并忽略其缺點。因此,VR的未來究竟發展如何,還需我們拭目以待。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