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天我寫《眾籌已死》的時候,京東與淘寶眾籌剛剛火熱開張。當時那個說法,正處在上升期的大平臺自然是不會認可的。
但這也恰恰是我表達“眾籌已死”的核心:當以優勢資源對抗劣勢資源,用密集資源驅逐碎片資源的時候,眾籌是不可能給中小企業、創意個人等等長尾帶來任何紅利的——而能夠幫助中小機構和個人籌集資源,正是眾籌走紅的根基。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從2014年到現在,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產品因為眾籌而獲得了普世意義上的成功。即便是第一個激活眾籌市場的Pebble,在2015年獲得超過2000萬美金融資(與此同時他們把第三代產品放在Kickstarter上“銷售”了2000多萬美金),在2016年3月份卻宣布因資金緊張而裁員25%。
兩年過去了,當回過頭觀察眾籌這個行業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判斷太片面了——并不僅僅是眾籌已死,有可能是整個智能硬件行業集體踏空,而眾籌已死只是其中一個支線情節而已。
智能硬件產業傷痕累累
這張圖片出自今天上午百度在大理的百度聯盟峰會,李彥宏的《下一幕·人工智能》主題演講。李彥宏的發言把移動互聯網說得“傷痕累累”,然后互聯網發展分為三幕: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互聯網。
其實這種表達我從2014年開始在很多場合的演講中都提到過。區別在于,我曾經說互聯網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下一個時代是智能硬件與物聯網的時代。
其實這個表達我想并不是完全不對。但實際情況是我所說的“智能硬件”和最終全行業踏空的“智能硬件”,并不是同一種東西。
正如上面這張圖所示,移動互聯網在這兩年遇到了一些問題。事實上智能硬件行業遇到的問題更大:
1、生產成本在有限幾個環節下降幅度明顯,但原因并不是技術的提升或者市場的擴大,而主要原因是競爭激烈削減利潤。
2、銷售成本居高不下。感謝小米和樂視讓大家知道了BOM定價這個概念,但實際情況是必須留出BOM價三到五倍的利潤空間給渠道。當然大家都在努力學習小米和樂視那種渠道自己造血反過來補貼生產的模式——這對技術團隊來說比開發產品難度更高。
3、核心技術組件的采購和生產成本走高。華為消費者BG近兩年的成功,不少人認為重要因素在于大華為自有核心技術組件,不僅不受市場變化的影響,而且還從中獲利。而部分智能硬件產品,處于技術拼接的初級水平,也不受這一變化的影響,但深陷上述第二點的泥潭。
4、市場資源走向集中。這也是“眾籌已死”的核心邏輯,當眾籌走向集中資源而不是分散資源的模式時,眾籌本身的意義已經失去了。所有智能硬件產品都在爭奪被集中在大平臺的市場資源時,智能硬件的市場競爭就變成大平臺的競爭。而在大平臺競爭中,智能硬件不是關鍵變量。衣食住行才是。社會化媒體的發展給了智能硬件一個美麗的錯覺,可以找個應屆生運營微博微信就獲得足夠的市場資源——顯然事實證明并不是如此。
這些問題相信每個投身智能硬件行業的創業者們都感同身受。而大家的問題——也是我過去半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怎么解決呢?
我想現在我已經想清楚了:無解。我們在兩年前說的創客與智能硬件,可能真的是踏空了。
為什么智能硬件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智能硬件時代結束的邏輯,其實和上一節描述的市場問題是一樣的。
基于拼接已有技術組織新產品的智能硬件,是一個充分競爭甚至是過度競爭的市場。所以到最后拼殺的并不是產品水平,而是大家的商業資源能力。誰的資源多,誰的資源便宜誰勝出。
但對于本身就著眼于資源的團隊來說,同樣的資源放在其他消費品上獲得的利潤更高,智能硬件行業整體在這方面并沒有競爭力。
所以,如果是一個產品團隊,智能硬件創業窗口已經結束了:如果是一個資源團隊,在我發這篇文章之前肯定已經調整方向操辦其他行業了;如果是一個上游供應商,是時候放棄成為獨立平臺和獨立品牌,退守大客戶訂單了。
而大客戶們,有誰在這三年的創客與智能硬件潮流中全身而退了呢?小米、樂視、京東。
還有當年就審時度勢退而結網的阿里與騰訊。以及押注更遙遠未來的百度。
科技公司中市場資源最多的BAT,壓根沒有參戰。所以連“資源戰”、“兩敗俱傷”之類的說法都提不上。只能說是“集體踏空”。
為什么這么多聰明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會集體踏空?
而最有意思的問題在于,這樣一次“集體踏空”為什么會發生。畢竟國家在提出“雙創”之前,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毫不懷疑新的硬件和終端將改變一切。
這里有很多微妙的巧合。梳理線索需要太多篇幅,我直接說結論:
風暴眼是小米
2014年移動互聯網的玩法基本清晰,App和手機設備本身已經沒有產生資本黑馬的窗口,早在2013年站穩百億美金的小米仍在估值狂飆。
彼時華為消費者BG的翻身之作mate7剛剛發布,離市場發酵還有半年。而離樂視提出“生態化反”還有一年。
而小米呢?小米手機仍在勢能高位,而小米耳機和小米手環在2013年和2014年刷新了整個消費電子業的認知。“小米生態鏈”幾乎是整個科技圈的年度話題。
對于剛從阿里上市套現出來的大筆熱錢來說,2014年沒有比小米或者小米的跟隨者更好的投資標的了——即便現在回看,也是如此。
于是羊群效應出現了。投資人心態是:能投小米最好,投不了小米就投小米生態鏈,投不了小米生態鏈就投可能并入生態鏈的智能硬件公司,再不濟也要投個跟隨小米模式的創業公司。
這些投資標的公司并不是現成的。在沒有公司生造公司也要上的資本預期下,2013年剛剛小成氣候的“創客群體”被推到了創業的風口浪尖。用不嚴謹的說法來總結,2014年資本的預期是這些創客們說不定就能干出下一個小米來。
而到此時此刻,2016年的夏天,當小米遇到全行業性的增長減速,再加上美金加息、GP和LP一起退守。
當作為頭羊的小米慢下來時,跟在后面的羊群里有些抬頭發現盲從跟隨到了一個并不適合自己的地方;而有些還在低頭趕路覓食,不管前面是不是懸崖。
“智能硬件”的時代結束了,智能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綜上所述,這次“集體踏空”是許許多多微妙的巧合一同發生而產生的特有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畢竟,雙方同時擁有了一批規模可觀的“創客”,雙方擁有的是同一筆金額巨大的游蕩熱錢,而且雙方都在移動互聯網的的沖擊下尋找下一個世界級的黑馬創業者——哦,他們現在的流行詞是“獨角獸”。
但事實是,到2016年,全球商業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領導者,還是那一批在十年前就找對了方向的大公司。
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雖然過去兩年的“智能硬件”并不是什么“巨大的顛覆”,但這個顛覆一定會來。
而走向智能這件事,現在全行業已經比過去兩年靠譜多了。最起碼,我們在關注過AlphaGo之后,不會以為給小電器加個App就是智能了。
2016年我們看到的是:
技術拼接開發新產品的浪潮已經偃旗息鼓,大家也回歸到了“智能”的正途上,關注底層的感知、識別、算法等等核心技術;
而這些核心技術研發也不再是幾個互聯網公司的業務前端能搞定的,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高校實驗室等開始在智能領域嶄露頭角;
在這些專業的學者指導下,電子世界的人工智能與原子世界的自動化技術走向了一個非常好的結合趨勢。
于是,智能硬件一波浪潮結束了,創業窗口也關閉了。而緊接的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新浪潮。
上一波浪潮的結果,是全行業“集體踏空”,那么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會不會是又一次被高估的玄幻故事呢?
為什么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是“智能”的正道?
與上一波“智能硬件”不一樣,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門檻很高。當然,也不排除和智能硬件玩法一樣的創業公司早就盯上了“機器人”,把一些外觀特別的平板電腦稱之為機器人。
但正如前述智能硬件不會成功的原因一樣,這些類平板電腦的機器人,最終會陷入市場資源競爭的泥潭中一蹶不振。
而真正的機器人公司不會受到市場資源波動的影響。因為客觀的技術門檻與人才門檻,會使得這些公司始終處于定價權的尖端。而為了維護這種定價權,有價值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公司都不難找到自己的初期客戶,只要愿意,這些公司可以輕松維持舒服的利潤規模。
技術門檻與人才門檻難以企及,使得富集資源的平臺必須與這些公司形成共生的生態。而不是智能硬件時代的“食物鏈模式”。至少在客觀狀態上,這樣的產業模式指向的是數個資深玩家的各具特色,而不是某個產業派系一家獨大。
引用上文的羊群比喻,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啟蒙的2016年,并沒有“頭羊”的出現,而是若干有潛力的地塊分布著不同種類的羊,吃著不同的草。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一個熱錢想投就投得進的領域。因為技術成本和人才成本太高,要投機地把股份商品化,或者技術產品金融化,都是得不償失的。何況現在對資本機構來說是個頗不舒服的下行波段。
種種跡象表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將是一個相對健康的長期浪潮。在智能硬件的先烈面前,技術突破的發展勢頭并沒有減緩,而商業運營和流量運營因為熱錢的退縮而相對平穩。這個領域可能很難在一兩年殺出一統天下的黑馬公司,但智能化的未來,我所說的“第三代網絡”,李彥宏今天所說的“互聯網第三幕”,終于看到有可能黎明的希望了。
回想二十年前,中國互聯網產業能夠發展起來,并不是靠idea和小聰明,是權貴、商人(資本)、科學家和(改革開放后)第一代海歸共同推動而成功的。而且中間還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質疑和泡沫破滅。這是一個大時代的大運動。
所以,一個靠idea推起來的“智能硬件”時代,最終落得一個“集體踏空”的評價,也不奇怪。
已經站穩的“智能硬件”們會繼續下去,但不會有超出常識的增長,也不會有新的創業機會了。我相信小米手環銷量一定會繼續增長,也相信京東的叮咚音箱會持續熱銷……
但如果有個創業者跳出來說,要做一個手環干掉華米,或者說做個音箱一統智能家居,大家也不會相信的。
可喜的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開始有了一點點“大時代的大運動”的感覺。勞動密集產業、資本密集產業、知識密集產業在同時向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未知領域前進。
這是一個會創造英雄,但不圍繞著任何一個英雄展開的時代,聽上去,更像是一個時代應該有的樣子。
所以,讓我們用標題結尾:
教訓是什么呢?做有門檻的事,做調動最大范圍社會力量在做的事情,做不以某個大佬、某個公司、某個派系為核心的事情。這樣的事情,通常不會“踏空”。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