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學生們交流時,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陳國華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化學工程師是做啥的?對此,陳國華頗感自豪:“我們要對自己很自信,比文化自信還要自信。”他笑稱,因為搞化學的人可以通過努力,把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
“我們會‘點石成金’。”陳國華說。
事實上,化工學科本身,如今也受制于如何把自己“點石成金”的挑戰。
兩年前,隨著《復旦宣言》的提出,“新工科”的概念應運而生。作為工科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工學科自然也就成了新工科概念應用的重要領域,如何面對當前學科的發展困境,發展化工“新工科”建設,便成了每一個化工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復旦宣言》提出兩年后,時值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慶祝建院70周年之際,一場化工“新工科”建設校長/院長論壇在該院舉行。陳國華帶著他作為化工人的那份自豪,與數十位化工領域的專家一起,展開了一場關于化工“新工科”的討論。
如何“把根留住”
“自‘新工科’概念提出以來,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在推進相關建設,也奏響了人才培養新的主旋律。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新工科人才,而如何培養這類人才,是我們當前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務。”在論壇的發言中,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泓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此次論壇的一個重要議題——新工科建設如何培養適合化工產業未來發展的優秀人才?
提到人才培養的話題,參與討論的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心情略顯沉重。因為論壇舉行時,今年的高考剛剛結束,考生面臨志愿填報的問題。“目前,出于一些客觀原因,我們化工學科招生是存在困難的,很多考生不愿意填報化工志愿,我們甚至考慮要削減招生計劃,這說明化工學科的整體吸引力是在降低的。”
這一現象并不是南京工大一所學校獨有。事實上,目前化工學科高考的整體分數,在理工學科中都不占優勢。“學生們不愿意學化工,即使學化工,畢業后也不愿意干化工,長此以往,我們的根就沒有了。”喬旭說。
然而,如何才能把化工學科的“根”留住呢?
“要注意的是,化工學科雖然是個傳統學科,但其本身是具有很強的延展性的,要提升化工學科的人才吸引力,需要我們在化工領域的傳統核心學科基礎上,發展新的學科。” 喬旭說。
對此,很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均表示贊同。
比如,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孝軍在該學院建院70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未來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將下大力氣開展新工科建設,以綠色、智能、大數據理念為特征,從傳統化工優勢領域,拓展到智能材料、先進能源、安全工程、生物醫學等新興高新技術領域。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我們希望在某些方面做一些融合,讓我們的學生愿意學習化工,也使他們的畢業去向能夠多樣化。”在發言中,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馬新賓表示,化工傳統學科與新學科的融合架構,需要我們在課程設計和課程體系建設上加以創新。“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新課題。”
怎樣“化理為工”
在研討會上,有與會專家提出了這樣的說法——經濟負責的是我們“今天”的生活,科技主要面對我們“明天”的生活,而教育則事關我們“后天”的安全、穩定與和諧。教育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好的教育必須有專業的師資力量作為基礎,具體到化工學科,相關的師資力量是否合格呢?
同樣是來自此次研討會上的一則小故事。某高校領導到一地級市進行調研,當地化工企業問他是否可以派幾位教授,幫他們解決一些生產上的實際問題。對于這一要求,該校領導很猶豫。
“我后來想,對于企業的問題,我派去的教授也不一定能解決,甚至可以說,我有些怕他們去了會出洋相。因為他們可能連具體的閥門、管道類型都不清楚,去了能干什么?”該領導說。
這則故事的背后,反映了目前化工學科師資隊伍的一個重要問題——工科教師理科化。
“‘新工科’建設,關鍵在師資,但我們工科的教授能不能更加突出一些工科的特質?”喬旭坦言,對于工科教師而言,一定的理科基礎當然是必要的,但工科教授更需要的是解決工科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評價體系的問題。”
事實上,對于工科教授的理科化傾向,學界早有詬病。在記者此前的采訪中,就有化工領域的學者抱怨,身邊的一些教授自己都搞不懂工業生產中的技術與要點,其指導出來的學生也與工業脫節。“不少教師,他們可能連閥門都沒有見過、工廠都沒有去過,這樣的教授就是‘紙上談兵’,甚至紙上談兵都談不上。許多人連梨都沒有吃過,能夠說出梨是什么味道嗎?”
對此,清華大學化工系黨委書記王鐵峰在發言中表示,此前,他們一直將應用基礎研究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在清華大學此前進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他們希望在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從工科院系的實際出發,更加注重發揮團隊優勢,開發相關重要技術。
“我們關心人事制度改革,是希望其能夠使我們兼顧工程應用和產業化,通過改革,教師和科研人員也能主動促進工程應用和轉化,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王鐵峰說。
謹防“為證而證”
在擔任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之前,華煒曾長期在化工企業工作。其間,曾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到她所在的企業實習,實習過程中,她發現很多學生都存在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上手慢的問題。當時她便覺得,必要的學科認證應該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關鍵。
來到化工學會后,華煒作為專家,參加了工程教育認證,如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以及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對此她很興奮,但一番工作下來,華煒又生出了一番感慨。
“應該說,相當一部分高校和老師是很重視認證工作的,也做了大量準備,但我覺得他們在一些理念上,對工程教育認證理解得還不透徹。”華煒坦言,有部分高校總給人一種“為了認證而認證”之感,因此并不能深入思考工程認證與學科發展,以及教育教學之間的關系。
發言中,華煒提醒,新工科教育一定要在工程認證方面做深入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在專業認證方面,大連理工大學一直走在全國高校的前列。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我國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的工科專業名單。大連理工大學19個專業入選,入選數居全國高校第一。這其中就包括“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對此,此次參會的大連理工大學原副校長李志義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與我國現行的工程教育相比,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現了新的理念和做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過程就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它要求被認證專業要建立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從而實現如下功能: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持續改進畢業要求,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持續改進教學活動,以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
持續改進是很多高校在面對專業認證時,十分看重的一點。
最近幾年,清華大學化工系完成了API(美國石油學會)的認證。“我們以非常嚴謹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當認證完成后,我們確實發現其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有促進作用。”王鐵峰說。
他表示,認證除了能使學生立足全球視野外,還能推動課程體系持續改進機制的形成,以及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我們不能關起門來辦學,而是要把企業界、教育界專家請進來,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同時,我們的教育教學也能得到他們的及時、充分反饋,這也是我們追求認證的重要目的。”王鐵峰說。
(審核編輯: 劉傳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