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衛健委發布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目錄,同時宣布:非中藥,中醫類別醫師,要經過不少于1年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并考核合格后,遵照中醫臨床基本的辨證施治原則,可以開具中成藥處方,意味著大批普通西醫不再具備中成藥處方權。
國家衛健委公布目錄的目的,就是規范醫師處方行為,保證合理用藥,杜絕回扣,帶金銷售。對于企業來說,國家層面已釋放出了追求合理用藥的信號,就應該遵循此項原則。從藥品研發到設計營銷模式著手布局,應該摒棄帶金銷售的慣性,不要讓代表違規了,將自己置身于險境。
如7月22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也發布通知,為規范醫藥代表在醫院進行業務活動的相關事項,開始規定醫藥代表在該院開展業務活動需備案登記,未經備案登記的不得開展業務活動。
所謂醫藥代表是指負責相關藥品的推廣工作的人員,有些負責醫院,客戶為醫生,有些負責藥店,客戶為經銷商。如今隨著國家一些政策的調整,醫藥代表將面臨轉型或者巨大的危機。
筆者還獲悉,近期,國家醫保局組織召“開4+7集采擴面企業座談會”,透露了第二輪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大方向。業內表示,集采擴展到全國,將對部分藥企和CSO(藥品外包銷售組織)帶來重大影響。
相關人士分析,醫藥代表規模批量裁員會在明年招標后實行。假定一共集采八十個品種,涉及1000-2000億的采購量,那么加上擠壓的其他可替代產品的空間一共涉及超過3000-4000億的市場總份額的話,全國一年2萬億藥品零售總額,影響了20%的市場大盤,至少減少15%的代理商或者代表來精簡成本。也就是說理論上明年至少有30萬的醫藥代表會主動被動轉型轉行,如果不走的話要么降低薪資,要么去開拓下沉渠道市場或者零售了。
在4+7、財政部檢查銷售費用、兩票制等一系列組合拳下,醫藥代表帶金銷售的空間正在不斷壓縮。“在藥價大降,原材料和人工等生產成本卻在上升,銷售成本也在上升的情況下,作為推廣的主力軍,醫藥代表無疑會承受巨大的壓力。”有行業人士說。
隨著政策的不斷推行,很多藥企已開始撤銷醫藥代表隊伍,且不再設置醫藥代表職位。據某獵頭統計,2018年,醫藥代表離職率明顯上升,70%的藥代準備轉型,20%的藥代已在轉型中。
但是也有人士分析,結合現在的大環境和各大外企的策略,中短期內特藥、腫瘤藥或是醫藥代表的避風港。但是不管怎么說,醫藥代表還是趁早轉型為妙。“國家的政策已經非常明朗了,醫藥代表們如果轉型,得趁早,一旦晚了,可能就來不及了。”業內人士說。
對于醫藥代表如何轉型,有行業人士分析,可以選擇這幾種路線:進入相關產品企業的市場部或者醫學部工作;轉戰器械耗材,之前已經有眾多由藥轉械的人;兼職業務開展,兼職內容為處方外流產品的維護;做內容中介,所謂內容中介就是通過醫生的專業普教為企業或者組織做患教工作,對內容收費,一方面醫生獲取知識報酬合情合理,另一方面把握需求和供給資源的對接上,代表較為合適;考慮營養業等。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