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海淀清河一帶,桔黃色的MI字標志逐漸增多,循此輕易地找到了小米大廈。直達18樓,公司的人帶本報記者穿過一個開放式的大辦公室,推門走進一間宜家風格簡易裝修的小辦公室,我們就在房內的小會議桌旁坐下。
“這是你的辦公室?”記者問工作人員,“不,是雷總的辦公室。”這間全球非上市公司估值最高的新創公司掌門人的辦公室,略略讓記者有些意外。從進門到坐下,公司里一種直接、簡單的平民化氣息讓人印象深刻,這是不是就是互聯網公司的氣息?
過一會,雷軍結束一個會議,一個人推門進來,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的模型
記者:小米有很多面,在您看來,小米究竟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
雷軍:我們已不在意大家說我們是什么企業了,是一家好企業最重要。如果非要說,我覺得小米是一個新形態的企業。我們剛開始講叫“鐵人三項”,“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的模型,就是一個實體有很多面,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產物。
小米肯定是一家手機公司,同時又是中國一家電子商務平臺,還是中國前幾大的移動互聯網平臺,今年移動互聯網的收入就有五六十億元人民幣了。(移動互聯網服務收入)才剛剛開始,占比可能比例還不高,明年就會過百億。
從手機角度看,我們已經是中國第一大手機公司;從電商角度看,GMV超過千億元,阿里巴巴、京東之后的排名就是小米網了,排第三名,唯品會、美團的GMV都比小米低;從互聯網服務收入,過百億只排在BAT之后,排第四名。
從不同的側面再看小米,小米都很不錯。或者說,小米是一個三好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記者:與五年前小米創立時相比,手機產業似乎已經進入瓶頸,小米手機如何創新?
雷軍:我同意智能手機創新到了瓶頸期,但我覺得瓶頸期不是壞事。到了瓶頸期,各個廠商才會用心地做好每個細節。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廠商沒有時間停下來考慮細節問題。細節問題卻往往是用戶的痛點,比如永遠覺得電池容量不夠、永遠覺得畫質不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用戶痛點問題很不容易解決,并不見得比進行顛覆式創新簡單。
小米Note頂配版與小米Note的標準版是一樣的尺寸,功能更多,邏輯更復雜。但頂配版的主板是全部重新設計的:體積是固定的情況下,實現了功能更復雜,而電池容量更大。實現這一點,暴力堆砌無法實現,需要花很大的代價。多大的代價?小米手機所有團隊技術攻堅,為時數月,發布時間也因之后延。這些代價花很多錢,但不是錢能衡量的。
唯有解決用戶痛點,才能完成平凡中的超越,在平凡中的超越是更有技術難度的超越。
小米下的是一盤什么樣的棋?進行生態鏈建設
記者:2014年小米在快速擴張,我們頻繁地看到,小米在硬件、文化娛樂、金融、教育、醫療健康等方面都有不少投資,您能否透露下,小米的整體布局是什么樣的?
雷軍:就是在進行生態鏈建設。在中國的公司中,小米是(互聯網時代)最早啟動的生態環境建立的公司,也是執行最快、執行得最好的公司。在五年的時間內小米投資了將近100家公司來完善小米的整個生態系統。有些事情不用自己做,而是通過投資進行生態系統展開。
記者:你們通過投資進入了很多行業,比如智能手環,空調等,這些在產品在小米體系中的地位是什么?
雷軍:空調跟智能家居對接,手環跟手機對接,盒子跟電視對接,跟路由器對接,相當于三個核心產品的周邊。小米做的本質是電腦+屏幕,智能手機是不是“電腦+屏幕”,智能電視是不是“電腦+屏幕”,小米路由器就是服務器。
如果說傳統產業是“互聯網+”的模式,硬件終端產業其實就是“PC+”,兩者相互作用,推動智慧時代的到來。
記者:從整體上來說,小米科技的業務模塊如何劃分?
雷軍:小米基本業務有三塊,手機部門、電視部門、智能家具部門;中間業務是MIUI操作系統,云服務,游戲中心,小米金融四塊,面向前端,也就是客戶端的業務有兩塊,就是小米網和國際業務。
記者:小米金融剛剛進入了互聯網金融,對于這一塊業務,小米有哪些構想?
雷軍:小米還是在摸索,還沒有定下來,我們定下來的幾個東西就是怎么改善用戶體驗。比如說一個用戶要借兩萬塊錢,借還是不錯?能不能保證一分鐘借出去,不需要任何東西。這就基于大量的云服務、大數據技術。
記者:小米與其他電商平臺相比,大數據方面的優勢是什么?
雷軍:電商看到的只是電商的數據,小米看到的是用戶使用手機的所有行為,當然這些行為是以數據方式存于后臺的。小米大數據技術的作用就是基于數據對用戶畫像進行商業決策。
什么是互聯網+?“互聯網+早就開始了”
記者:小米在很多行業都取得了成功,互聯網思維支撐著小米不斷進行邊界拓展,那么您認為互聯網思維是什么?
雷軍:我覺得互聯網思維是經過互聯網幾十年發展中積累下來的方法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方向論用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有點石成金的效果。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因為這些價值觀,方法論都是互聯網行業經過激烈競爭之后總結出來的。互聯網行業為什么會有極度惡劣的競爭?因為贏家通吃,贏家把其他對手都搞死了。
在互聯網行業生存,一上來就要追求極致,就像兩強相遇勇者勝。什么叫勇?就跟黑社會打架一樣,先捅自己三刀,然后再跟你去拼命。不要命地追求極致。所以互聯網對極致的追求,如對用戶口碑的追求,對速度的追求,都是極致的。
還有極優性價比,小米手機價格定那么低,在傳統模式看來,就是先捅了自己三刀。
記者:極致應該算是一種目標吧,那么達致這種目標的手段是什么?
雷軍:極致也是目標,如果實現不了極致就會死在路上。其實很多傳統企業也可以實現極致,能否實現的根本原因是改變價值觀,變成純粹的互聯網思維的價值觀。互聯網給這個世界最關鍵的改變是信息比較對稱,信息對稱以后正向口碑和負向口碑都是對稱的,在信息這樣的情況下,做假的代價很大,做好的成本也很高。
在信息對稱下,廠商敢做假嗎?任何一個同行拆解,說數字是假的,就會衍化為一場災難。傳統環境下,廠商造假,曝光很難,信息流動慢。在互聯網時代,監督由網絡人民戰爭完成。互聯網的極致就是被監督出來的。
互聯網也不是全都是美好的,也有壞的。只是總體上而言,在激烈的競爭與網絡人民戰爭中,整個道德標準,整體對產品要求是特別高的。騙子還有,但會越來越少。這就是我所理解的互聯網思維的第一點,在極致的思維下,就會極度重視口碑,口碑背后有一整套改善用戶體驗,提高用戶效率,實現極優性價比的體系。必須這樣做才能生存,才能無敵。
如何做到極致,贏得口碑,必須專注,技術迭代很快,您得比同行快。專注、極致、口碑、快,是互聯網“七字訣”。
記者:現在大家都在提互聯網+,您覺得這一領域的革命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雷軍:早就開始了。互聯網最先沖擊的其實是軟件行業,20多年前我們當時進入軟件業,做金山軟件,最早感受到了互聯網對軟件業的沖擊;接下來沖擊了媒體行業,從門戶、視頻網站、社交媒體、移動APP媒體,傳統媒體已經被史前化;現在才開始沖實體經濟。行業必須革命才有出路,金山以前是被革命者,現在脫胎換骨成為革命者,我們革命更徹底。
互聯網+掀起“新國貨運動”從細節入手,解決用戶痛點
記者:那么這種互聯網思維的操作是否可以復制到各行各業,產生了一場場革命?
雷軍:小米做的就是把互聯網思維向各行業復制,鐵人三項,小米電商,生態鏈建設是這一思維的結果,在這一思維下,會產生更多結果,每一個結果都是一個創新型的業態。小米現在手機、電視行業,未來會在更多行業產生類似效果。
除了小米在這樣做之外,很多行業都已經開始了,小米算是最早的踐行者,卻不是唯一的踐行者。你或許不知道,包括眼鏡這樣傳統的行業都開始了小米化,也就是“互聯網+”。“互聯網+”會掀起一場運動,我稱之為“新國貨運動”。
這場新國貨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十年之后,中國所有的行業都會變好,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形象會徹底為之改觀。
記者:回到剛才的話題,如果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那么小米如何勝出?
雷軍:我覺得小米能夠勝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舉一個小例子,我們一個月前發布了小米插線板,插線板在中國品牌很多,大家都覺得沒有什么創新空間了。小米用了一年半時間,花了1000萬費用研發插線板。4月8日發布后,3分鐘賣掉25萬只,整個四月份因為產能問題一直供不應求,不到一個月就賣了60萬只。
插線板有什么創新空間?小米的插件板用小米盒子同頻,可與小米手機互動;同樣的功能,小米的體積小了一半,方便出差攜帶;帶三個USB高速充電器,能充蘋果、iPad;然后所有的線,插頭都極為精致,售價只有49元,一般的插線板售價超過200元以上;再看看包裝,跟apple watch的包裝一樣精致。從細節入手,解決用戶痛點,小米是這樣勝出的。
記者:小米這樣做,會不會讓同行覺得沒有了生存空間?
雷軍:不是把他們搞得沒法生存,我們是倒逼所有行業都改變。插線板其實是小米和中國第二大的插線板公司合資生產的,小米教他們互聯網+。事實上很多行業都被小米攪局了。除了插線板,我們去年攪局了一個行業,就是充電寶,我們的鋁合金充電寶做很精致,售價只要69元。我們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售價都在200元以上,質量還很次。
小米在刺激同行,這些行業如不改變,等攪局者來變,生存空間就沒有了。小米發揮的是鰱魚效應:把“互聯網+”注入這些行業,用極致的思想改變行業。于是一個結果產生了,中國產品不再是低劣產品的代名詞,而是全球最好的產品。
在智能硬件領域,小米已經投資了29個公司,未來會投資100家。小米希望把這100個行業攪和起來,用互聯網的方法把中國企業變成全球最有競爭力的企業,讓中國在這些領域成為全球最佳商業實踐。那時候中國制造就變成了中國智造,而不是依托于低成本勞動力,劣質,低價的代名詞。中國正處在“互聯網+”的風口上,小米希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小米的邊界“還沒有和行業講透的是云服務和大數據”
記者:聽您這么介紹,感覺小米是一家很有野心的企業,那么從更長的時間段來看,小米的布局是否覆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雷軍:沒有。我們就做了幾件事。我們只是做了手機、電視、智能家居。在這些設備后面,有操作系統(MIUI),云服務,互聯網金融,在這些設備里面有芯片。區別是,以前的硬件只是硬件,現在的硬件是入口,后面是互聯網服務。
因為通過小米的入口,可以訪問很多互聯網服務,這些服務又跟生活相關,所以看起來小米就進入了很多領域。
記者:小米的投資布局,也被業界不少人認為是行業的一個風向標,您能否透露一下,2015-2016年,小米有哪些戰略投資?
雷軍:布局已經結束了,牌都在桌子上了。還沒有和行業講透的是云服務和大數據。小米的智能家居戰略發布了;內容生態鏈10億美金投資也發布了;小米金融發布了,唯一沒有發布的是小米在做芯片,但行業內基本也都知道了吧?過去五年的小米在幕布后面,布局完成,小米大幕全部拉開了,所有的角色都在舞臺上了。
過去五周年小米在布局,五周年之后布局就告一段落了。基本就是這幾個業務模塊,每個業務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