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IBM發布了全球首個2納米芯片制造技術。
一時間,坊間熱議,昔日硬件霸主IBM的神作又來了,作為硬件廠商的一面旗幟,IBM還是很硬核的!
IBM的2nm制程號稱在150平方毫米的面積中容納500億個晶體管,平均每平方毫米是3.3億個,目前暫無同級別芯片可與之比較。
近距離展示圖(圖片來自IBM官方視頻截圖)
目前該技術仍在概念驗證階段,可能還需幾年才能投入市場。
IBM曾是一家主要的芯片制造商,現已將其大量芯片生產外包給三星電子。但在紐約州奧爾巴尼(Albany)仍保留著一個芯片制造研發中心,IBM制造的世界首個2nm芯片正出自此研發中心。
該中心負責對芯片進行試運行,并與三星和英特爾簽署了聯合技術開發協議,以使用IBM的芯片制造技術。
2納米晶圓近照(圖片來自IBM官方視頻截圖)
據IBM介紹,他們的2納米工藝采用三層GAA(環繞柵極晶體管)技術,這是第一次使用底介電隔離通道,它可以實現12納米的柵長,其內部間隔是第二代干法設計,有助于納米片的開發。這也是第一次使用EUV曝光FEOL部分過程。
比起當前最尖端的5納米芯片,2納米芯片的體積會更小、速度也會更快。目前臺積電5納米工藝只用在蘋果M1、A14處理器和華為海思麒麟9000等高端芯片上,三星的5LPE也只用在驍龍888芯片上。
IBM表示,采用2納米工藝制造的處理器,可以比現在許多筆記本電腦及手機所使用的主流7納米處理器速度提升45%,能效提高75%。
也就是說,其2納米架構可以在與現有的7納米相同的性能下,只使用 25% 的電力,以現代智能手機為例,可能四天才需要充一次電。而在筆記本電腦、自動駕駛等隊能耗不敏感的使用場景下,則能帶來更高的算力。其他使用場景包括數據中心、太空探索、人工智能、5G、6G 乃至于量子計算。
關于IBM這次采用的GAA晶體管技術,三星3納米、英特爾5納米以及臺積電2納米均將首次采用。
IBM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點推出2納米技術?
前述都是IBM發布該信息時的官方說辭和媒體發布的信息。現實是,這只是研究室的產品,還要經過漫長的爬坡。
只有良率達到一定程度,芯片大規模量產才能出貨,歷代工藝IBM的開發都早于臺積電量產時間:
7nm:IBM 2015年開發,臺積電2018年量產;
5nm:IBM 2017年開發,臺積電2020年量產;
2nm:IBM 2021年開發,臺積電量產預計2024年以后了。
坊間熱議,IBM現在拿2nm說事,有振奮士氣的用意在內,也許還想因半導體制造端供應鏈過于集中東亞的問題上多爭取些政府資源、吸引投資人的關注。
為何?IBM現在的業績真的不咋地!且忙著轉型混合云和人工智能,這些年公司業績焦頭爛額,事實上,他哪有功夫管早已經剝離的半導體業務!
2nm技術的展示更像是證明IBM曾經輝煌過!
早些年間IBM也是有自己的晶圓廠的,不過后來IBM的晶圓業務變成了沉重的負擔,2015年最終將晶圓業務及技術、專利賣給了格芯公司。
要知道,現在IBM的重心是混合云,這家巨頭公司一直在轉型,且一直在剝離制造端,他都恨不得把所有不賺錢、薄利的硬件業務都剝離了,一心一意做軟件服務,但轉型艱難,軟件服務行業的競爭對手太強。
回頭看,IBM90年代剝離網絡業務,千禧年剝離PC業務,五年前剝離半導體業務等,可以說,這幾十年,IBM干的事就一條主線,從利潤微薄、持續虧損的紅海硬件制造端脫身,全力轉型高利潤的軟件行業。
對普通中國用戶來說,IBM把PC業務賣給聯想是印象最深刻的。
去年十月,IBM又分拆了公司,這次打算徹底往混合云轉,原因也很簡單,IBM在云計算上的布局并不晚,但在公有云的市場戰爭中,卻節節敗退。
理由也很簡單!IBM沒有強大的生態,沒有互聯網巨頭巨大的用戶生態群!
IBM缺乏亞馬遜、谷歌、阿里的用戶流量生態鏈條,跟手握每日海量用戶流量的巨頭比云端生態如何建設布局的問題,蚍蜉撼樹,太難了!
在云的競爭層面,對于體量巨大的亞馬遜、微軟、谷歌相比,IBM劣勢明顯。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阿里云這些云廠商巨頭可以輕易碾壓它。
IT研究咨詢公司Gartner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IBM在云計算業務市場份額占據第五的名次,市場份額不到2%。
而Gartner發布最的新云計算市場追蹤數據全球市場中,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云AliCloud組成的3A格局仍然穩固。而IBM在IaaS公有云的營收和市場占比已經退出一線競爭舞臺了。
所以早在2018年,IBM花了334億美元收購Linux行業牽頭羊紅帽公司(Red Hat),就打算突圍云市場,從公有云賽道切到混合云賽道,沒有足夠的用戶流量、資金流水,構建不起公有云所需的龐大生態圈,玩不過那些互聯網流量巨頭。
去年底分拆的具體消息是,IBM將拆分托管基礎設施服務部門,成為一家新的上市公司,以便能專注于包括紅帽在內的混合云業務。
拆分對象為旗下IT基礎設施服務部門,拆分完成后,該部門將以獨立廠商的角度繼續為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的4600家客戶提供技術支持、完成總額高達600億美元的積壓訂單,并于2021年年底之前正式完成更名。
分拆后,IBM 則徹底定義自己為全球領先的混合云和人工智能服務提供商,踏上軟件服務的步伐絕塵而去!
所有IBM的介紹都變成了:公司為 17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服務,幫助客戶從擁有的數據中獲得洞見,簡化業務流程,降低成本,并贏得行業競爭優勢。IBM 混合云平臺和 Red Hat OpenShift 幫助金融服務、電信和醫療保健等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近 3000家政府和企業實體快速、高效、安全地實現數字化轉型。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特定行業的云解決方案和業務服務方面的突破性創新,為客戶提供了開放靈活的選擇。再看IBM財報的云業務營收!
此前,IBM發布2021年Q1財報。
據Q1財報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IBM實現了11個季度以來的首次收入增長。IBM在第一季度銷售額增長了約1%,至177.3億美元,凈收入達9.55億美元,其中云計算總收入增長了約21%,達到65億美元。
另外,新收購的Red Hat在其中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消息顯示,Red Hat在最近一個季度的收入增長了15%,并將依托銀行業務在2021年余下的時間里繼續迎來新增長。
2021年Q1的財報不能遮掩2020年業績下滑的窘境,IBM2020年財報顯示,公司2020財年全年歸屬于普通股東凈利潤為55.90億美元,同比下降40.73%,營業收入為736.20億美元,同比下降4.57%。
從全局角度而言,凈利潤的大幅下滑,至少意味著,IBM新業務沒有挑起大梁,至少寄予眾望的混合云業務還需要時間發育。
另外,IBM的云業務(不管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增長速度跟自己比沒用,關鍵要跑贏那些互聯網巨頭的增長速度,他們已成為超大規模廠商主導了市場的發展,且馬太效應、品牌效應明顯!大型企業和政府等客戶傾向采用他們成熟的服務,其占據的市場比例也會越來越大。
大概也知道大象轉型難度高,且2020年財報不好看,IBM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3月份時,以《致投資者的一封信》為名發了長文穩定投資人信心,強調公司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重申了混合云市場戰略機遇!
Arvind Krishna的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正確的數字化轉型戰略
混合云與 AI 是科技領域的兩項重大轉變,IBM正將自身定位為此次快速而大規模轉變的中堅力量。我們看到高達1萬億美元的混合云機會,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因為今天僅有不到 25% 的工作負載被遷移到公有云中;與此同時,企業的AI部署率僅為個位數。
為了把握混合云與 AI 的巨大商機,我們采取以平臺為中心的方法。Linux、容器和 Kubernetes 是打造我們混合云平臺的基礎,我們以紅帽OpenShift為核心產品,提供平臺所需的全部屬性及更多功能。我們對自身龐大的軟件產品組合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使它們能夠隨處運行云原生應用。我們GBS 深厚的專業知識是推動企業采用混合云的關鍵因素,他們正在幫助成百上千的主要客戶推進其混合云之旅。而所有這些能力由我們的系統和云基礎架構所支持,使得我們可以用以構建特定的行業云。
在此基礎上,我們成功地利用紅帽這一獨特平臺,幫助那些全球布局、業務環境復雜、且監管異常嚴格的客戶,打造一個開放、靈活和安全的混合云平臺。我們的混合云架構使得客戶可以將后臺與前臺有機銜接起來,對任務關鍵型工作負載進行現代化改造,構建云原生應用,并且跨越多種 IT 環境去安全地部署和管理數據和應用。
環顧四周,你會發現,今天的企業迫切需要加速產品上市,增強靈活性和敏捷性,需要不斷推動創新。而所有這些,混合云都可以做到。事實上,客戶發現,選擇混合云方法創造的價值比單純依靠公有云要高出 2.5 倍。
客戶發現,選擇混合云方法創造的價值比單純依靠公有云要高出 2.5 倍。
促進未來發展的果斷行動
過去的一年中,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果斷行動來支持我們的混合云與AI戰略。
2020年10月,我們宣布拆分基礎架構管理服務業務。作為一項以規模論勝負的業務,拆分后成立的新公司將成為該領域最大的企業,在成立之初就擁有超過 4,600 家客戶,包括了75%《財富》100強企業。拆分之后的兩家公司將繼續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新公司未來仍將是IBM首選的基礎架構管理合作伙伴。
2020 年,我們完成了七個戰略性收購項目。一切都是為了強化我們混合云與 AI的產品組合。這些收購有助于增強我們的軟件,拓展 GBS 的實施和咨詢能力,加強我們的安全解決方案,加快產品上市速度,以促進混合云的采用。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