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趕“工業4.0”的路上,西門子以成都數字化工廠,即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以下簡稱“SEWC”)作為樣板工程,意在展示數字化制造如何改寫工業。但如同西門子所強調的,數字化工廠只是邁向工業4.0的階段性目標。從數字化工廠到工業4.0,還有漫長的演進過程。
在數字化制造中,盡管自動化制造是重要的基礎,但數字化制造并不等同于自動化。一般情況下,很多人會以為工廠要實現數字化制造,必須先實現自動化,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在距離SEWC2000多公里的佛山市,不足半年前正式引進了世界工業機器人四大制造商之一的德國庫卡公司。后者宣布,將在佛山順德建立其在華的首個機器人研發基地。
伴隨國內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特別是在珠三角近年頻頻受困于“招工難”等問題,一場“機器換人”的自動化革命正在“廣東制造”如火如荼地進行。這場變革不僅帶動本地機器人產業發展,也引來庫卡等國際機器人企業陸續搶灘廣東。
如果說要完全實現“數字化制造”尚需時日的話,那么在當下,珠三角的制造業如何通過“自動化制造”,破解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是最迫切的現實課題。
而數字化制造的其中一個重要基礎,正是實現自動化制造。
在SEWC工廠二樓的自動物流系統部門,無需人員現場監控,每天,兩部高速運轉的取料機如同“人”一樣,依靠數字定位迅速地“抽”出對應的原材料,并通過自動傳輸軸,馬上傳送到生產車間。從工廠物料需求信息傳導到自動物流倉庫,倉庫最長只需要30分鐘就能將物料送到了車間,中間無需任何人員操作。
在這座實現了全集成自動化的工廠內,相比同類型的工廠人員最多可節省50%。
那么,伴隨生產車間內不斷增加自動化設備,以及逐步減少勞動力,在數字化制造的不斷進化中,是否就等同于全自動化?
“要明確的是,數字化制造并不等于全自動化制造。”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副總經理李永利強調,一般情況下,很多人會以為工廠要實現數字化制造,必須先實現全自動化,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以手機行業為例,如果開發一條全自動化的產線,至少需要半年以上,但按照目前手機行業的創新周期,一般情況下,一款手機從設計到實現量產普遍只在一個月內。“這時候,生產線上大部分的工作只有依靠人來完成,速度才會更快。”
李永利表示,當行業的生產線更新周期太快,投入了很高的自動化成本,但生產效率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所以,全球所有的手機制造方案幾乎都不會用自動化生產線來完成,而組裝環節也很少采用機械臂。”李永利說道。
人的生產靈活性不可能被自動化取代
人所具有的生產靈活性在很長的時間內,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人與機器的關系是互助的關系。”但當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中,出現需要對復雜信息的尋找和判斷時,可以用機器來替代人。”
李永利的解讀,引出的是對一個深刻問題的思考:在“未來制造”的生產線上,“人”與“機器”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兩者關系如何重構?
以手機生產線為例,他認為,人所具有的生產靈活性在很長的時間內,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也就是說,人是不可能被替代,人與機器的關系是互助的關系。”李永利說,在未來至少10年到20年,全球范圍內絕大部分的制造環節依然需要人去完成。
既然如此,在數字化制造中,哪些環節才需要機器去代替人?
一般情況下,當需要更新產品或者材料時,工廠需要通過分析后,才能確定停止生產相關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工廠內部需要溝通設計生產部門、研發部門、采購部門等部門。
在追趕“工業4.0”的路上,西門子以成都數字化工廠,即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以下簡稱“SEWC”)作為樣板工程,意在展示數字化制造如何改寫工業。但如同西門子所強調的,數字化工廠只是邁向工業4.0的階段性目標。從數字化工廠到工業4.0,還有漫長的演進過程。
在數字化制造中,盡管自動化制造是重要的基礎,但數字化制造并不等同于自動化。一般情況下,很多人會以為工廠要實現數字化制造,必須先實現自動化,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在距離SEWC2000多公里的佛山市,不足半年前正式引進了世界工業機器人四大制造商之一的德國庫卡公司。后者宣布,將在佛山順德建立其在華的首個機器人研發基地。
伴隨國內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特別是在珠三角近年頻頻受困于“招工難”等問題,一場“機器換人”的自動化革命正在“廣東制造”如火如荼地進行。這場變革不僅帶動本地機器人產業發展,也引來庫卡等國際機器人企業陸續搶灘廣東。
如果說要完全實現“數字化制造”尚需時日的話,那么在當下,珠三角的制造業如何通過“自動化制造”,破解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是最迫切的現實課題。
而數字化制造的其中一個重要基礎,正是實現自動化制造。
在SEWC工廠二樓的自動物流系統部門,無需人員現場監控,每天,兩部高速運轉的取料機如同“人”一樣,依靠數字定位迅速地“抽”出對應的原材料,并通過自動傳輸軸,馬上傳送到生產車間。從工廠物料需求信息傳導到自動物流倉庫,倉庫最長只需要30分鐘就能將物料送到了車間,中間無需任何人員操作。
在這座實現了全集成自動化的工廠內,相比同類型的工廠人員最多可節省50%。
那么,伴隨生產車間內不斷增加自動化設備,以及逐步減少勞動力,在數字化制造的不斷進化中,是否就等同于全自動化?
“要明確的是,數字化制造并不等于全自動化制造。”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副總經理李永利強調,一般情況下,很多人會以為工廠要實現數字化制造,必須先實現全自動化,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以手機行業為例,如果開發一條全自動化的產線,至少需要半年以上,但按照目前手機行業的創新周期,一般情況下,一款手機從設計到實現量產普遍只在一個月內。“這時候,生產線上大部分的工作只有依靠人來完成,速度才會更快。”
李永利表示,當行業的生產線更新周期太快,投入了很高的自動化成本,但生產效率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所以,全球所有的手機制造方案幾乎都不會用自動化生產線來完成,而組裝環節也很少采用機械臂。”李永利說道。
人的生產靈活性不可能被自動化取代
人所具有的生產靈活性在很長的時間內,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人與機器的關系是互助的關系。”但當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中,出現需要對復雜信息的尋找和判斷時,可以用機器來替代人。”
李永利的解讀,引出的是對一個深刻問題的思考:在“未來制造”的生產線上,“人”與“機器”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兩者關系如何重構?
以手機生產線為例,他認為,人所具有的生產靈活性在很長的時間內,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也就是說,人是不可能被替代,人與機器的關系是互助的關系。”李永利說,在未來至少10年到20年,全球范圍內絕大部分的制造環節依然需要人去完成。
既然如此,在數字化制造中,哪些環節才需要機器去代替人?
一般情況下,當需要更新產品或者材料時,工廠需要通過分析后,才能確定停止生產相關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工廠內部需要溝通設計生產部門、研發部門、采購部門等部門。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