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高技術核心產業,種業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標志性、先導性工程。自古以來,糧安天下,種為糧先。一粒小小的種子關乎著千家萬戶的“米袋子”“菜籃子”。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種子與耕地問題同時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兩大重點任務。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打好種業“翻身仗”。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種業問題,提出要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
福建省耕地面積小,人均耕地少,農業勞動力不斷減少且老齡化嚴重,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增加,正面臨嚴峻的資源與成本雙重壓力,因此對提高單位耕地的生產效率、產值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需求更為迫切。同時,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良種在作物單產與產值提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對福建省種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福建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種業創新工作,近年來,先后修訂并頒布《福建省種子條例》,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福建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省深改委研究通過了《推進種業振興的若干措施》。省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持續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取得積極成效。一是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和產量持續保持全國第一,福建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90%供應省外,并出口東南亞國家。二是鮮食玉米品種優勢逐步凸顯,選育了優質、高產和廣適性的閩雙色系列甜玉米,并被廣泛應用。三是薯類品種選育與產業化全國領先,“福菜薯18號”“福薯7-6”等品種在全國推廣面積占比大。四是龍眼、枇杷、橄欖、蜜柚、百香果等特色水果育種全國領先,枇杷新品種“早鐘6號”推廣面積占全國早熟品種面積95%以上。五是高香型茶樹種質資源最豐富,育成茶樹良種46個,數量居全國首位,“福云6號”和“茗科1號”是目前國內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繁育出圃茶樹苗數量全國第一。此外,福建省還在青梗菜、花椰菜、蘭科花卉、特色食用菌、菌草等作物的良種選育及花生遺傳育種等方面領先全國,設施茄果、工廠化食用菌、白羽肉雞等品種已初步突破國外壟斷,正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全省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有力支撐了福建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但是,應該看到,雖然福建省種業發展特色優勢明顯,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不足。一是傳統優質種質資源流失較為嚴重。福建省農業種質資源豐富,但近年來受工業化、城鎮化影響,種質資源種類與數量不斷減少,一批傳統特色種質資源分散保存于農家或科研院所,亟需系統收集保護,已收集的種質資源也面臨活力監測和繁殖更新不足等問題。二是種質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受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平臺和技術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等影響,福建省庫存資源的重要性狀和優質基因尚待系統持續開發。三是缺乏種質材料和數據互聯共享平臺。種質資源優勢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
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一是突破性品種不多。以水稻為例,雖然福建省水稻育種水平名列前茅,但真正實現產業化開發和大規模推廣的突破性品種較少,品種同質化嚴重。節水節肥節藥、適應性強、功能性消費作物品種較少,難以適應農業綠色發展和引領消費升級。畜禽產品在新技術開發、新品種選育等方面還未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育種技術較國際先進水平落后。國際種業巨頭已步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智能化育種時代,福建省育種技術還處于雜交育種向智能化精準育種的轉變階段,育種周期長、投入大、成功率低,品種性能測試技術體系落后。三是科研育種資源不均衡。作為市場主體的種業企業,科研育種資源積累較少,創新不足,人才緊缺。
種企小散弱,產業競爭力較弱。福建省種業企業近200家,大企業少,小企業多,行業集中度低,多數企業經營領域狹窄、盈利水平不高、研發實力不強。全國116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福建省只有2家。種企總體實力較弱制約了種業創新合力的形成,也影響品種產業化、商業化育種體系的形成。
存在制約種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一是種業科研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夠科學。政策層面對政企產研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的引導和支持不夠,經費支持周期與品種研發周期不夠匹配且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二是研究成果考核導向有偏差。科研人員重視立項和論文,忽視產業需求,使育種研究與市場需求脫節。三是新品種產業化開發不足。品種展示與推廣評價主要依托農技部門,科研單位及種企新品種產業開發不足,不能有效引導農戶選種用種,品種市場壽命短。
為此,讓“閩字號”種業做大做強,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及開發。一是開展種質資源系統收集與搶救性保護。按農林牧漁產業等分類,加大全省種質資源普查力度,實現應保盡保,防止珍稀、瀕危、優異資源永久消失。加強對入庫種質材料的活力監測與評價,及時繁殖與更新,防止珍貴種質得而復失。暢通閩臺種質資源交流引進機制,豐富福建省域外種質資源。二是加快農業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快省級種質資源庫建設,完善基層特色專業庫(場、圃)的基礎設施,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穩定性、福利待遇。三是提升智能化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優異基因挖掘。通過高通量鑒定、等位基因規模化發掘技術,實現優異基因的規模化挖掘和功能標記,為在庫的種質資源構建“分子身份證”。四是建立健全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加快建設省級種質材料與數據的互聯共享平臺,降低企業獲得核心育種材料與數據的門檻,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產業化研發。
增強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一是進一步明確育種創新目標和需重點突破的品種。育種創新要緊跟或引領市場需求,向“好吃好用”和“提質增效”轉變。根據福建省農業生產實際,要明確需進一步突破的重點特色品種。二是提升育種單位的研發實力。通過加大財政和資本市場等對育種基礎好、實力強的科企聯合體的科研投入,夯實育種研發的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促進研發技術向智能精準育種轉變。三是強化育種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種業人才培養力度,將種業人才納入全省人才規劃,加快培養種業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開辟育種人員職稱評聘綠色通道,加大省自然科學基金對育種人才的支持,省科技進步獎向育種人才傾斜。加大對成果轉化率突出的團隊和人才的獎補。
培育壯大種業企業。提高種企準入門檻,建立退出機制,鼓勵種企兼并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暢通資金、人才、成果向企業聚集和跟市場走的渠道,通過引入專家團隊、品種有償授權、共建研究院等方式提升企業的商業化育種能力。加大對優勢企業的育種研發獎補,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服”一體化企業,打響行業品牌。引導市場優化種業資源配置,大企業做精品特色種業創新,中小企業做好推廣配套服務,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
深化種業體制機制改革。一是理順種業科研投入與管理體制。加快形成“企業出卷+校院所答卷+企業判卷+專家售后”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建立由財政、金融、企業共同投資的機制,促成補助對象由“戴帽下達”轉向“競爭獲得”、研發方式由“定向研發”轉向“自主研發”、補助方式由“先補后研”轉向“研好后補”。對研發周期長的項目要持續穩定地投入,使研發周期與支持周期匹配,促成研發“開花結果”。整合省內同一項目的研究力量,避免重復性和模仿性研究。二是優化育種成果評價機制。實施重大品種和技術申報立項上的“揭榜掛帥”制度,把企業需求在平臺上“懸榜”招標,有能力的團隊“揭榜”,專家“掛帥”,以品種和技術的應用價值作為結項評審的關鍵標準。三是強化產業化開發。深化科研育種成果轉化收益的分配機制,促進良種產業化開發。完善省市縣品種展示、評選與推介機制,因地制宜舉辦多層次多維度的種業科技博覽會、展銷會,加快優勢品種推廣應用。
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落實好新《種子法》中“全鏈條保護植物新品種權”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配強農業執法隊伍,增強其專業知識和執法能力。加快智能化監管體系建設,形成全省種子數字化監管,實現種子順向可追溯、逆向可追責。開展全省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加大打擊力度,促進原始創新。
(審核編輯: 諾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