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順義區馬坡鎮,一輛輛智能網聯無人配送車四平八穩行駛在馬路上。在安全員的保障下,這些無人配送車勤勤懇懇為超市周邊的居民配送物品。這是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這些“聰明車”背后的重要驅動力,正是一顆顆小巧玲瓏的晶瑩芯片。9月16日上午,2022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在大會各項展覽活動中,記者看到了不少聰明的車,更感受到了智慧“芯”輕盈而有力的強勁律動。
芯片拓展更多智慧場景
走入展館,一輛外觀華麗的車輛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龍鱗黑鉆”進氣格柵、漸變式裝飾片、光翼貫穿式的前大燈……坐在寬敞舒適的榮威iMAX8 EV,記者與超高清大屏進行互動,操作感受順滑流暢,體會到了語音控制空調溫度、天窗開閉及導航等多重功能,收獲了沉浸式智能座艙交互體驗。
記者在智能汽車環境中體驗的樂趣,離不開該車輛搭載的先進芯片。據了解,這款芯片是功能極強的車機芯片,采用先進的工藝制程,擁有超強的計算能力。
當前,算力已經成為評價一款車型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智能座艙芯片的CPU算力提升相當明顯,如今已提升至100多KDMIPS。據了解,在當前高端智能座艙方案中,高通SA8155P采用8核Kyro435 CPU,算力大約為95KDMIPS。
高算力芯片正在重塑智能座艙生態。廣汽研究院智能網聯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梁偉強表示:“芯片的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算力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智能汽車向集中式架構發展的關鍵,對擴展智能駕駛場景、提升智慧座艙的交互體驗至關重要。”
記者在參觀中注意到,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正在使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當前,網聯化與智能化融合趨勢已經到來,C-V2X作為使能技術,可助力汽車實現從單車智能到網聯智能。
“C-V2X通信模組作為車聯網直連通信的接口,是連接車輛和路側設備的紐帶。”大唐高鴻智聯售前方案經理肖茜茜對記者表示,DMD3A通信模組是基于中國信科集團自研芯片研制的最新一代車規級模組,具備車規、自主、開放、靈活等特點,采用Open CPU架構,可滿足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智慧交通等各類應用對C-V2X設備軟硬件開發需求。
“近兩年,經過車企與供應商的不斷努力,C-V2X車載前裝已經開始從技術驗證走向商業化部署,包括信息域融合以及未來演進的與ADAS/自動駕駛域控制器融合。”大唐高鴻智聯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范炬說。
激光雷達成為車輛標配
“如何讓車輛更智能?歸根結底,這一切都與感知和數據相關。”正如寶馬集團董事齊普策在本次大會演講中提到的,“感知”和“數據”同樣是關于智能網聯汽車的關鍵詞。而作為自動駕駛車輛感知外部環境和獲取行駛數據的銳利“雙眼”,激光雷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遠定制探測距離可達千米,外形卻還不及一塊普通紅磚……記者在展館中發現,小巧輕盈的激光雷達如今已經成為智能網聯汽車標配,展館中幾乎每輛汽車都會佩戴激光雷達這頂“小帽子”,做到眼觀六路。
深圳鐳神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展出的1550納米光纖車規激光雷達,能夠更好地為自動駕駛保駕護航。記者了解到,1550納米激光相對于人眼安全的閾值,相比目前普遍應用的905納米激光,可探測更遠距離,為智能駕駛提供更多的反應時間和更充足的安全冗余距離。
未來,激光雷達將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插上“翅膀”。鐳神智能副總裁兼汽車事業部總經理曾磊此前向記者表示,1550納米光纖激光雷達具有超遠探測距離、超精細點云成像、超強探測能力以及強抗干擾能力等突出優勢,將成為高階自動駕駛的主流方向;905納米激光雷達是智能網聯汽車當前主流選擇。隨著智能駕駛環境感知需求的提高,高線束、高分辨率將成為905納米技術發展趨勢。
能夠幫助車輛進行精準定位的激光傳感器,正在助力無人駕駛車輛自在行駛。記者在參觀時注意到,萬集科技就展出了一款激光傳感器產品——WLR-712。該傳感器可以在激光導航叉車、AGV、巡檢機器人及自動駕駛場景中大顯身手。萬集科技激光雷達銷售總監王建勝對記者表示,WLR-712是萬集科技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性能掃描式激光傳感器,采用成熟的激光-時間飛行原理,結合高頻激光脈沖發生技術、高效精密的光學系統、高靈敏度接受電路、高精度計時電路,可以在360度/50米范圍內快速精確測距,并可應用于各種惡劣環境和天氣。
本次大會上,無論是能夠大幅提升智能座艙體驗的芯片,還是能夠為車輛精確感知的激光雷達,都深刻體現了車輛勢不可擋的智能化趨勢。正如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總裁吳曉如在演講中所言:“最近幾年里,智能化成為汽車越來越重要的功能,歸結起來有兩點。一點是讓汽車更易于人們操控;另一點是讓汽車更好地感知周圍環境,讓汽車更好地幫助人,讓人更好地駕駛汽車。”
(審核編輯: 智匯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