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前制造業遇到的一些困境及其轉型過程當中的一些解決辦法以及路徑,組織開展這樣的交流討論非常有必要。因為要發展好中國制造業,推動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確實需要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力量共同來完成,面對待轉型升級中遇到的困境,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努力找到破局的路徑,以致可能發現或促成產業新風口。
令人高興的是會議上大家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在信心共識、基礎共識、質量共識、+互聯網共識、有效供給意識、新經濟共識、創新共識、政策共識、市場共識等方面趨于一致,這預示著為下一步更大范圍內調動全社會力量,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信心共識:盡管當前我國制造業下行壓力大,而且也出現過產業外遷現象,但是總體上來講大家對中國制造業整體優勢,制造業門類齊全,尤其產業協作配套能力強這樣的優勢的認識是趨同的。我國制造業包括31個行業,又進一步劃分約175個中類、530個小類,涉及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這樣的規模不是說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也不是說外遷就能夠大面積外遷的。大家還要對制造業整體優勢有信心。
基礎共識:經濟學家、產業專家、企業家對中國制造業現在主要的挑戰是產業鏈處在加工制造等中低端環節,發展的整體水平偏低,尤其在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技術基礎方面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的認識趨同。基礎能力薄弱成為制約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瓶頸,需要加大對工業強基的工作推進力度。
+互聯網共識:實際也是個工具意識,經濟學家、產業專家、企業家對從制造業角度看,是制造業+互聯網,互聯網是工具的認識是趨同的,需要讓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質量共識:縱觀主要工業國家經濟發展史,質量是實現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制造業強,質量也必須過硬。其實在《中國制造2025》提的很明確,質量為先。推進智能制造是提高我們的產品質量,可以提高產品質量的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所以我看會上大家對會議的主題“制造-智造-質造”很認可。
有效供給共識:大家對實施智能制造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很好的舉措的認識趨同。因為智能化不僅僅是指的生產制造環節,它需要貫穿于產品的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一方面,智能制造可以用智能裝備智能化的生產出具備智能功能的產品,帶來生產過程的升級改造、也帶來產品的不斷升級,不斷滿足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使得供給方式趨于精準、有效,尤其像一些個性化網絡定制模式的快速普及一改以前的制造業先生產,再上市銷售到終端消費者手里的傳統方式。網上訂購、下訂單,按需生產,精準生產、有效供給正在成為趨勢。
新經濟共識:新經濟應該會出現帶動經濟增長的新要素、新動力和新模式不斷涌現出來,比如工業大數據的產生,已經成為創造價值的新生產要素;而推進智能制造不僅僅影響著產出新的產品,本身研發設計、生產裝備、生產過程、管理服務的智能化轉型也帶來產業發展新的動力;同時,在推進智能制造的過程中僅僅從先行先試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里就已經產生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遠程智能化運維模式、網絡化協同設計等新的模式。所以現在說智能制造、實施智能制造是“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被大家達成一種共識。
創新共識:我國制造業領域技術創新經過模仿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階段,但產學研創新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由于創新能力不強,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大家對加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的建設的認識是一致的,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新技術的大規模商業應用。
政策共識:我國制造業行業門類廣,不同地區、行業發展不平衡,轉型升級的難度和復雜性都挺大,比如智能制造相對基礎薄弱,像智能制造標準方面還不夠健全、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也有待加強。確實需要行業主管部門從智能制造發展對策研究、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等頂層設計,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工作、在智能制造綜合標準驗證、新模式應用方面政策引導以整體推進。
市場共識:大家在講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堅持以企業為中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尤其要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像實施智能制造對企業來講還是要有明確的經濟目標,需要重視投資回報率,核心目的還是要提升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利潤率、市場占有率等企業效益。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引用一句話非常有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實這句話同樣適合我們制造業,我們廣大的制造業的從業者需要堅定信心,砥礪前行、在磨練中更加堅強,共同為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而努力!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