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放開之后,染上新冠的人數大幅增長,以至于人們的問候語都不再是“你吃了嗎”,而是“你陽了嗎”。
新冠人數的增長,讓許多行業勞動力缺乏狀況陡然加劇,特別是需要時刻與人接觸的服務業,快遞、外賣無人配送,商場、酒店人員稀缺,在此情況下,服務機器人再一次扛起了重任。
以酒店場景為例,服務人員的缺少以及客戶本身害怕感染的情況下,配送機器人正在廣泛應用,其可以在前臺接收貨物,自主“坐電梯”到房間門口再電話通知,并能做出簡單地語音說明,客戶點外賣時,外賣小哥都已經非常嫻熟的將餐品放在配送機器人中,由機器人送到客戶手中。
從機器人送物、自助入住與退房、客房內智能化服務等,服務機器人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無接觸服務也逐漸成為主流,有酒店負責人表示,就自助辦理入住服務來看,疫情之前的使用服務機器人的比例大概在15%或更低,但現在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50%。
事實上,服務業缺工情況一直在持續,在今年11月人社部發布的100個“最缺工”職業排行中,就有37個是屬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職業,包括餐廳服務員、保潔員、快遞員等。
當人口紅利消退,線下服務業率先受到沖擊,據統計,我國勞動人口自2012年開始降低,年均減少在300萬以上,而保潔員、快遞員、搬運工這些勞動強度大、枯燥重復的崗位上,勞動力缺口逐年增大已經是行業必須面對的嚴峻事實。
如今疫情放開后,未來一段時間人們都要做好持續與病毒對抗的準備,可能出現反復感染的情況,對線下服務業的沖擊也將持續擴大,使用服務機器人代替員工將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
目前,具備引導接待、配送、消殺等功能的商用服務機器人已經在博物館、美術館、展廳、酒店、餐廳、寫字樓、學校、工業園區等室內外場景實現規模化落地應用。同時,陪伴、清潔等家用機器人滲透率也在穩步提升。
從市場情況來看,目前服務機器人已經走過了只能作為營銷噱頭的萌芽階段,一些主流玩家已實現萬臺級的落地部署量,部分服務機器人產品在使用場景上已經日趨成熟和穩定。
同時在應用中,服務機器人也表現了其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優勢,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服務機器人能將效率提升50%以上的比例有33.6%;應用服務機器人后降低成本的幅度大部分在50%以內,但有少部分企業能夠將成本降低幅度達50%-75%。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實現了服務機器人全產業鏈布局,并擁有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在疫情放開、人口老齡化加劇、技術進步及政策支持等多種因素驅動下,服務機器人的價值將被進一步挖掘,行業快速邁過市場教育階段,進入發展黃金期。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專題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其應用和投資價值逐漸凸顯,2023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59.2億元,市場份額將有望超越工業機器人;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50.1億元,中國服務機器人賽道發展提速,成長空間巨大。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應用場景的更加多元和復雜,服務機器人將不再局限于從事替代人工的基礎作業范疇,而是深入參與到下游應用企業的數智化轉型浪潮中,或者與家庭及公共場景的硬件設備進行聯通與整合,共同構成智慧家居及產業數字化的一部分。
未來,構建服務機器人應用生態,通過與其他智能硬件聯動的一站式數字化解決方案,打造與場景有機結合的全場景智慧一體化將是服務機器人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前進方向。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