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制程持續微縮,量產技術已達14納米,半導體大廠更朝10納米、7納米邁進,連5納米也在規劃中。然而,在制程良率的提升上,半導體業者卻可能面臨“看不見”的難題。中國臺灣地區工研院與臺積電合作開發的“新世代溶液中納米微粒監控系統”,就是這雙新眼睛。
在半導體濕式制程中,晶圓表面的清洗、蝕刻與研磨皆需仰賴特定化學溶液進行,而溶液中納米粒子的尺寸與分布會影響晶圓電路圖案(pattern)的制程結果,因此必須持續監控溶液中粒子大小及數量,只要發現溶液粒子不符規格,就要馬上暫停及更換,以維持產品良率。
臺灣工研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何信佳博士指出,傳統的雷射光學設備“看不到”化學溶液中40納米以下的微粒,因此,半導體業者需擁有一雙能真正看得到更小微粒的“新眼睛”。
臺積電想利用量測氣體粒子的方法量測制程化學溶液,且必須能夠24小時連續在產線上進行監測。臺積電先是向美國知名研發機構NIST求援,該機構專家轉而向臺積電推薦曾在2010年前往NIST研究的何信佳。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