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CES ASIA上,VR/AR行業依然備受關注。記者注意到,一家名叫易瞳科技的深圳初創企業,提出了MR(介導現實)的概念,即將亮相本屆CES Asia。易瞳科技CTO艾韜告訴記者,MR的發展將使頭戴設備將VR/AR融合,并通過視頻透視延伸人眼的能力,目前其通過研發使延時降低到人眼感知不到的程度,從而有望解決視頻透視延時大造成“眩暈感”這一行業難題。
MR:商業應用場景比VR/AR更廣泛?
MR即介導現實,全稱Mediated Reality,由多倫多大學教授Steve Mann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因對智能穿戴技術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情,Steve Mann被媒體和學術界尊稱為“穿戴電腦之父”,他也是艾韜在多倫多大學求學時的老師。
相較于火爆流行的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艾韜介紹,VR是將完全由電腦繪制的虛擬圖像呈現給用戶,AR則是在電腦繪制的虛擬圖像疊加現實圖像后呈現給用戶,而MR是將雙目攝像頭采集到的現實圖像數字化之后進行實時渲染,融合虛擬圖像后呈現給用戶。因此,“在技術維度上VR是AR的,子集,AR是MR的子集”。
因此,MR的應用場景相對更廣。在采訪中,艾韜向記者演示了MR在工業領域的有關應用。戴上MR智能眼鏡,使用者便可與遠在異地的同事進行實時通話,本地端視角中的信息將會通過眼鏡同步傳輸至遠程端,遠程端可以將指導信息、視頻、音頻等以MR形式添加至本地端視角,快速完成遠程溝通協作。
艾韜還向記者介紹,借助MR智能眼鏡上傳感器的成像優勢,可增強人眼看到物體的能力,幫助人眼獲得更多的圖像細節。例如在強光照射下和隱藏在暗處的車牌,即使兩處明暗對比極大,但戴上MR智能眼鏡后,就可同時看到高亮和暗處的圖像細節。據悉,這項技術或可應用于自動駕駛、數字影像、焊接建筑等領域。
“未來取代手機的一定是智能眼鏡”
“實驗室里往往把一項技術做到80%到90%、還不完美的時候,就轉手去研究下一項技術了。”艾韜說,希望借助研究院把Steve Mann教授很多尚未產業化,但有巨大潛力的技術引進深圳。
艾韜認為,在可穿戴計算領域乃至整個互聯網領域,人們將會普遍使用的、下一代最大的移動通信設備一定是智能眼鏡。他分析,從臺式機到筆記本再到手機,作為“人的延伸”,智能設備發展的趨勢就是離眼睛越來越近,而且目前技術能處理、模仿和傳輸的數據,絕大部分就是滿足人的視覺和聽覺。
艾韜告訴記者,借助語音識別、機器學習等諸多技術,智能眼鏡將會產生更方便的交互方式,不過“這個行業永遠是突變式發展的,誰也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時候來”。
他判斷,在一款像iPhone4定義“智能手機”那樣定義“智能眼鏡”的“爆款”來臨之前,會有一款設備先出現在某一個細分領域,它將很好地滿足行業的剛需痛點并且是一款不可替代的設備。艾韜說,這個行業的每個創業者,都在尋找這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