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如何實現系統化、生態化、智慧化,使已治理的黑臭水體長效保持,未治理的黑臭水體盡快根治,向專項行動遞交滿意的答卷,成為政府、企業、公眾共同關注的話題。[詳情]
史上最高規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剛剛結束,生態環境部即開始醞釀如何調兵遣將,以徹底解決地方對本地區環境違法“下不了手”的問題。[詳情]
為解決粵東西北地區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落后的問題,廣東省政府于2016年作出了啟動粵東西北地區新一輪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決策,2016年3月,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于廣州市召開了PPP模式整縣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部署會,在“郁南縣整縣生活污水捆綁PPP項目”的經驗基礎上,通過推廣鎮村污水全縣打包PPP模式,開展生活污水處理“一市一示范縣”創建工作(確定了15個地級市的“示范縣”),通過基礎較好縣(市、區)的示范帶動效應,推動全省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詳情]
近期,黑臭水體治理行業話題成為熱點。國內機構預測,未來三年內黑臭水體治理市場投資規模將超過7000億元。同時各路資本相對于2016年的治水熱潮也已趨于理性,投資界期待黑臭水體治理的流程逐步走向成熟,也將投資視角延展大黑臭水體治理上下游產業鏈及相關領域。[詳情]
首創環境公布,與自然人朱梅元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根據股權轉讓協議,該公司向朱梅元收購永濟市華信達清潔能源80%股權,代價6040.91萬元(人民幣。下同),分階段以現金支付。[詳情]
當人工智能走進環保產業,“智慧環保”不再是空談,整個行業發展日漸成熟。隨著未來大數據、云計算的持續發酵,環保產業將不僅需要政策的引導,更離不開技術的革新。[詳情]
在“一帶一路”政策引領下,我國環保企業正以更好的姿態加速“走出去”。大批量訂單、百億規模收購、國際性先進技術,環保企業開始輸出了更多綜合服務,勾勒出一幅全球化綠色藍圖。[詳情]
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今日表示,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有關地方要進一步完善項目和資金管理,加強成本收益分析評估,合理控制建設規模和節奏,防止脫離地方財力實際搞開發。另一方面,依法規范舉債。[詳情]
5月16日,雄安新區生態環保局在雄安新區容城縣掛牌成立。這是生態環境部組建后全國第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局”。[詳情]
從開始的“參與者”到后來的“貢獻者”,后《巴黎協定》時代的中國,正在成為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引導者。[詳情]
PPP示范項目在引導規范運作、帶動區域發展、推動行業破冰、推廣經驗模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近期核查情況看,部分示范項目存在進展緩慢、執行走樣等問題。[詳情]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6日下午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詳情]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2017年西藏、江西、湖南、天津、陜西、新疆、寧夏、海南等先后出臺了各地方的《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做好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濕地、海洋等領域的生態補償工作,發揮轉移支付機制的政策效應,提升生態保護補償效益,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形成符合省情、公平合理、制度完善、運作規范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補償,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詳情]
2017年,環境經濟政策改革仍處于快速推進期,原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在創新運用市場和經濟手段、促進節能減排和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詳情]
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財辦金〔2017〕92號)(以下簡稱“92號文”)表明要“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風險增量”,要求“各省級財政部門應于2018年3月31日前完成本地區項目管理庫集中清理工作”。[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