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解析電池創新、底盤創新、充電創新3條發展路徑
第一,基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孕育、成長、增長三個階段,重點展望電動乘用車未來;第二,分析目前面臨的三個挑戰,包括電池材料漲價、整車技術競爭加劇以及充電困難;第三,提出三條發展路徑,就是電池創新、底盤創新和充電創新。[詳情]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表示,我國正加速推進制造業智能化升級與數字化轉型,為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帶來新機遇。機器人產業是十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十大產業鏈的重點方向之一。通過與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3D、新材料等技術不斷融合,機器人正向高性能、智能化方向演進,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應用前景非常廣闊。[詳情]
郭貴和會見西門子(中國)數字化工業集團高級副總裁兼華中大區總經理劉志生
4月6日下午,東華科技(002140)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郭貴和在公司總部會見了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業集團高級副總裁兼華中大區總經理劉志生,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了充分交流。[詳情]
李東生表示,TCL空調產業生態大會暨武漢智能制造基地啟動,是TCL空調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將進一步助力武漢智能制造產業的升級發展。未來,TCL將繼續秉持“領先科技,和合共生”使命,與各位合作伙伴一道,深化合作,攜手并進,共建產業新生態,為武漢科技進步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詳情]
近日,由金陵石化自主研發的液硫裝車控制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國產化控制軟件技術新突破,這也是國產力控軟件系統在集團公司內的首次應用。[詳情]
在咸陽、渭南、楊凌、寶雞之后,陜西2023年一季度重點項目觀摩團走進西安和銅川。這些項目有共通之處:聚焦先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發展方向,深度融入陜西制造業重點產業鏈以及供應鏈,聚力攻克“卡脖子”技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壁壘……這背后,是陜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瞄準萬億級產業集群蓄勢發力。[詳情]
產能 1500 萬臺 ! 海爾空調合資壓縮機生產基地在鄭州奠基
4月8日上午,海爾空調與海立股份合資建設的壓縮機生產基地在鄭州舉行奠基儀式。據了解,該基地總投資 3.4 億,主要生產變頻高效旋轉式壓縮機,整體設計產能 1500 萬臺,一期 600 萬臺,預計 2024 年上半年投產。[詳情]
龔正說,當前,我們正按照習近平主席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生物醫藥是上海重點打造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詳情]
通過設計一種不依賴于黏性導電凝膠的特殊3D圖案結構,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團隊創造出了可測量大腦電活動的“干式”傳感器,在不平整的頭部曲線和千絲萬縷的頭發中也能輕松使用。[詳情]
4月6日,記者從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區獲悉,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2年度綠色制造名單,甘河工業園區榮獲“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稱號,這是園區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方面又一新的里程碑,標志著甘河工業園區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詳情]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反映產業數字化水平的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8.6%、77%,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設備超過8100萬臺(套),覆蓋國民經濟45個行業大類,基本形成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的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詳情]
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 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3月31日消息,2023年3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專題輔導報告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作輔導報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主持報告會。[詳情]
徐直軍在這次講話中強調,三年來華為雖然在產品開發工具突破上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仍面臨艱巨挑戰,沒有徹底突破的產品開發工具很多,需要華為馬不停蹄加倍努力,吸引更多全球優秀人才,才能實現戰略性突圍。[詳情]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新能源電池以鋰電為主,重點在消費、動力和儲能三大應用領域,其中動力電池的占比超過了70%。工信部日前公布的數據同時顯示,2022年,我國鋰電年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超過1.2萬億元。[詳情]
據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3月24日消息,經過386輪限時競價,中國石化長城能源化工(內蒙古)有限公司以301.5億元競得內蒙古自治區納林河巴彥柴達木井田煤炭探礦權,目前已完成競拍環節,進入公示期。這是內蒙古首宗以化工原料用煤分類出讓的煤炭整裝井田礦業權,也是內蒙古目前市場化出讓的勘查面積最大、資源儲量最大、成交收益最高的煤炭礦業權。[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