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天津大學)、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綠色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李霞林、張雪松、郭力等,在2018年第4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針對應用電壓平衡器來解決雙極性直流微電網正、負極對中線電壓的平衡控制問題,提出一種基于下垂控制和干擾觀測器相結合的多電壓平衡器并聯運行與協調控制方法。[詳情]
一百年前愛迪生直流電和尼古拉˙特斯拉交流電的技術線路之爭中,特斯拉的交流電占據了一百年時間里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幾乎成為電力輸送的代名詞。但事實顛覆了大家的直觀感覺,在實際用電設備的最終環節大部分都是直流,因為直流電源系統可靠性較高、電壓平穩,抗干擾性能好,直流開關電源效率也高于交流UPS,直流電壓低可以很容易實現電池的較長后備時間,也較容易實現不間斷供電。[詳情]
2017年,寧德時代出貨量超過比亞迪,達到9.72GWh,占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比例達到27%。國內動力電池排名前三的廠商(寧德時代、比亞迪、沃特瑪)銷量總和占全國的比例為55%,排名前十的廠商銷量總和占比超過80%。[詳情]
近日,由國家電投申報,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上海核工院”)承擔的國際標準IEC(國際電工委員會)63186《核電廠-安全重要儀表和控制系統-地震停堆系統推薦性設計準則》成功立項,實現了我國核電領域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IEC)標準制定上的歷史性突破。[詳情]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核),是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的特大型國有獨資企業,其前身是二機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由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在運的泰山核電站一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自投運以來連續27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在多個燃料循環中分別創造了當時國內核電機組安全運行最高紀錄。[詳情]
工信部印發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區塊鏈+能源”應用廣泛
《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區塊鏈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創業者和資本不斷涌入,企業數量快速增加,互聯網巨頭也在區塊鏈領域積極布局,推動區塊鏈產業的發展。多地政府積極從產業高度定位區塊鏈技術,政策體系和監管框架逐步發展完善。區塊鏈應用加快落地,推動新一輪的商業模式變革,為實體經濟“降成本”、“提效率”,構建“誠信產業環境”,助推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正在成為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支撐。[詳情]
2015年電改9號文實施已滿三年。三年實踐形成的經驗與問題,業界對此評價不一,有的說成效多一些,有的說問題多一些,目的都是為了電改取得更大成效。近日,記者就電力體制改革話題專訪了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周大地認為,電力體制改革值得認真反思。[詳情]
日本重新擁抱燃煤電廠 2030 年火力發電占比提升至 56%
日本將重拾燃煤與火力發電,根據統計,該國在過去兩年內啟用 8 座以上燃煤發電廠,更計劃在 10 年內新增 36 座火力電廠,除中國與印度,在發達國家中火力發電計劃數排名第一,而日本也預計更新其能源計劃,其中燃煤發電將在 2030 年提供 26% 日本電力,放棄過去降至 10% 的目標。[詳情]
你聽說過“泛能站”嗎?它是什么?長什么樣子?能做什么?在洛陽市伊濱經開區佃莊鎮東園化工有限公司廠區內,就有一個天然氣泛能站,全稱叫作“化工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據相關負責人5月16日介紹,天然氣方面的泛能站主要為化工企業提供高效智慧能源。[詳情]
最近,在哥倫比亞科爾多瓦省自由港市的山坳里,中國企業在哥倫比亞承建的第一個電站項目——加勒比電力公司三號電站二期工程首次實現了滿負荷運行。這座完全采用中國設計、中國技術的電站,不僅帶動國內相關產業加快出海步伐,更倒逼著浙江企業加快轉型升級。[詳情]
燃燒效率的影響:燃燒器噴嘴隔板有嚴重的磨損和變形,甚至殼體也有明顯的磨損。這些現象會使得鍋爐的燃燒效率因為噴嘴變形、磨損而降低(燃燒中心偏移,加速結焦、高溫腐蝕,卡住連桿影響噴嘴擺動等)。[詳情]
?風電產業在經歷了井噴增長、產能過剩、市場低迷、產業重整等一系列痛苦蟄伏后,是否已進入平穩發展階段?行業人士指出,中國的風能產業經過前些年大跨步迅猛發展,目前產業發展的宏觀目標已有所調整,發展重點要從提升規模轉向提質增效和推進技術進步上來。[詳情]
以新疆某熱電廠2×75t/h 循環流化床鍋爐脫硝改造工程為例闡述了項目的實施及工程項目管理、脫硝方案及工藝的選擇、鍋爐的配套改造等,總結了工程建設及設備調試、運行中積累的經驗及出現的問題,為類似鍋爐的脫硝改造提供借鑒作用。[詳情]
家用電采暖爐是一種專業用于家庭使用的小功率的取暖設備,此種設備以潔凈電力為能源,以水為導熱介質,以半導體發熱元件PTC為發熱源,運用水電分離加熱技術,通過進口屏蔽靜音泵循環,將電能高效地轉化為熱能。[詳情]
近年以來,隨著電網負荷結構的顯著變化以及電網裝機容量迅速增長,電網日常運行中負荷的峰谷差日益增大。有的時候高峰與低谷負荷的峰谷差最多甚至接近一倍,給電網的調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作為發電主力的火電廠也承受著巨大的調峰壓力,為了在激烈的發電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電廠在調峰過程中如何既能按要求進行調峰,又能將調峰造成的風險降低最低值得探討。[詳情]